从一年前爆出0.69元/度的最低电价震动光伏业,到4个月前宣布六九硅业试车成功,英利至今没有摆脱外界的质疑。
文|本刊记者 王睿
进入英利集团旗下的六九硅业有限公司厂区,行政部经理张明利开始禁止记者拍照。“这是机密,内行一看就明白了。当年大庆油田的一张宣传海报,日本人都能分析出产量来。”
在多晶硅厂家里,恐怕也只有六九还有机密可言。与主流多晶硅厂商普遍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用三氯氢硅工艺不同,英利选择了“新硅烷法”作为工艺路线,希望一步到位解决硅料生产为人诟病的“高污染”、“高耗能”问题。闭环生产无污染、从原料到产品转化率高、单位能耗低,是六九硅业宣传新硅烷法的卖点。
在硅料价格连年暴涨,光伏产业拥硅为王的日子里,国内大量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并没掌握解决污染的核心技术,每制造一吨多晶硅,要生成10吨以上的剧毒副产品四氯化硅。直到现在,这也是国内硅料厂商最大的难题。
“我们实现了真正的闭环生产,不生成四氯化硅,没有污染,没有废气,比国内其他的工艺路线先进。”上至董事长苗连生,下至行政部门最普通的员工,英利人4个月来对无数媒体重复这句话,他们声称能把硅料成本控制在每公斤28美元以内。
一期投资25亿,抵押个人股权融资,六九硅业成为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商业传奇中最为惊险的一部分。一向低调对外的英利最近频频主动出击,媒体对六九硅业的报道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赞美。苗连生穿着运动装上了央视二套的《商道》,并组织集团全体员工观看写感想。
六九硅业成功试产后,英利1号院里挂上了“全球最完整产业链”的牌子。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英利从建立之初就追求的“全产业链”终于名符其实。“1号院”不大,看上去像个四合院模样,如今保定的出租车司机更熟悉的是“英利三期”,行政人员们也等着搬到那边去办公。
但走出英利大院,六九硅业的先进性尚未成为行业共识。光大证券(18.03,-1.14,-5.95%)的电力分析师王海生说:“挪威用这个方法的,产能也就7000吨,并没有特别优势。”
6毛9背后的“筹粮处”
半年前同行对英利的口诛笔伐似乎已被淡忘,虽然百度贴吧还残留着当时的战场。
“摧毁光伏产业”、“导致德国反倾销”,在敦煌项目中报出6毛9的低价之后,各种指责以电话、邮件、论坛攻击帖等方式不时向苗连生和英利袭来。
“当时投标6毛9,我们沉默了3个月,业内一片骂声。但六九硅业出来,我们可以做到不赔不赚。”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说,“骂多了,就谁都知道我们了。”
那时,六九硅业已经在建,但外界还没人知道。英利的判断是,等投标项目启动,这边也差不多能生产了。“现在看来,我们的判断基本正确。”马学禄说。
硅料不啻为光伏制造企业的“粮”,六九硅业的前身就叫“筹粮处”,是个“欺上瞒下”的神秘部门。2007年9月,英利集团的11个人组成筹粮处,筹建将自产粮食的六九硅业。除这11个人之外,只有少数几个高管知道筹粮处的隐秘战略。
事实上,苗连生很早就开始琢磨自建硅料项目。2005年世界光伏市场逐渐启动,硅料价格一日千里,国内的光伏制造商开始跟国外硅料公司签订长期合同。手握定价权的硅料厂商提出,要签订长期合同,则10年内不能自建硅料厂。面相随和的苗连生表现出性格中强硬的一面,他不愿签长期合同受制于人,于是一直忍受短期采购的高价。
英利一直声称是行业非硅成本冠军,高价硅料也有功劳。硅料的成本高,产品售价又得低下来,只好在非硅这一块拼命想办法。
筹建硅料厂,自然也不能让合作供货商知道,否则要被人卡脖子。“保密”成了六九硅业从筹建至今的重要工作,这直接导致最初项目报备的困难。“刚开始不敢说是什么项目,又拿不出东西来,报什么?”当时11人团队中负责项目的张明利回忆,光跑地皮就跑了三个月。到了建设阶段,英利特意找了个台湾的设计公司,因为“保密性强”。
除了负责整个项目的推进,张明利还要和同事一起接受专家团队的定期培训,熟悉工艺流程。“全是英文资料啊,真的很头疼,那几个月就是翻字典,查书。”这个技术专家团队有19人,来自不同地区和公司,据称苗连生为此花了几千美金。
在张明利最早看到的资料里,很多数据还是空白的。现在六九的工艺流程图已经公开,但关键的设备参数和反应温度仍然绝对保密。“我就是给你这些物料,不告诉你反应温度,压力,你弄不出来。”
争议“硅烷”
成本更低的硅烷法之所以没有成为业界的主流选择,一个主要原因是硅烷气体安全性差,遇空气就爆炸。
“硅烷很难弄,要大批量进口,运输途中容易爆炸。”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硅烷法在国外也是很少的,不好做,所以大部分企业都放弃了。
不过从六九硅业的工艺流程图上看,硅烷是在反应过程中直接生成的。王海生表示,安全问题主要在运输途中,如果自己能生产出来,则另当别论。“我再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