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业热点新闻主要聚焦于中国光伏新政以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在众多光伏公司的反应中,加大海外布局成为了关键一环。然而,专家建议,面对复杂的海外市场环境,企业也不能贸然进击。
比如,美国市场作为海外一级大市场, 虽然存在很大市场空间及发展潜力,却也因为当地法律、税费等原因,是一个既无法割舍又令人头疼的市场。
为了更好地帮助国内光伏公司了解美国市场,PV-Tech特别采访到海外资深光伏人士彭声凯(Morgan Peng)先生,谈谈他多年的海外光伏运营经验,并针对我国光伏产业在海外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PV-Tech:对美国市场,你有哪些看法?
彭声凯:今年初以来,美国屋顶项目的装机量高速成长,同时微型电站及电站共享机制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是终端用户,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中大型的电站,美国市场的经营战略就必须提高思考层次,思考如何深入布局这一类的目标客户。我们在美国有实际运作过工厂。
根据测算,利用免税电池配额制造当地生产的组件在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一年甚至半年内可以收回投资。但我认为,建厂不应只是建厂,应该是公司对美国市场战略布局的开端。在美国建厂应该作为国内企业经营美国光伏市场的战略层次来思考,是一种商业模式的竞争。
PV-Tech:你觉得韩华QCELL忽然间公布设厂透露出什么样的讯息?
彭声凯:看到韩华QCELL的设厂举动,我们看到的是一场长期计划,他们想要抢攻市场。如同我前面所讲的,建厂不只是建厂。韩华考量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而是结合品牌、服务、消费者体验(优质的本地化服务及大美国主义)等等综合考虑的一种战略。韩国企业从电子产品到汽车,已经在美国玩转了几十年,如今换成光伏产品,对他们而言,布局美国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一样是汽车行业的例子,美国从未放弃对进口汽车的关税,因此欧系、日系、韩系车厂纷纷到美国设厂或到北美贸易协定免税国的加拿大或墨西哥生产(但这招显然已经在光伏行不通了)。当光伏已经逐渐成为家家户户必备设施,家用屋顶、商用屋顶及微型电站的共享机制占美国光伏市场的比例肯定越来越高。因此,深耕国际市场,不能只是国内制造出口、或只是当地制造然后卖产品。应该更长远的考量如何深入市场的终端用户,赚取整个式供应链上的利润。
PV-Tech:美国的关税保护政策一旦结束,那美国建厂的企业该如何应对?
彭声凯:研究美国国际贸易历史和近几年的保护政策,我认为美国的光伏保护政策不会改变。更严谨的说,创造当地就业的政策不会改变。即使没有光伏厂家到美国投资电池片工厂,但因为2.5GW的免税电池配额的影响已经开始发酵。
晶科美国组件厂、Sunpower 并购SolarWorld,以及最新的韩华QCELL美国设1.6 GW组件厂等等,可以创造几千人的就业机会。有关税可收又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这么多赢的局面,难道特朗普总统会放弃?我认为不只不会放弃,还会再加码。不过应该会巧妙的控制在分布式的总量附近,尽量不影响大型电站的总成本。
PV-Tech:根据您多年的海外光伏工厂运营经验,在美国设厂要注意什么?
彭声凯:海外建厂需要重视后期运营。随着国内光伏企业的迅速发展,在海外投资建厂成为了国内企业的重要发展手段之一。经过这几年在海外的扩产经验,国内光伏企业已经掌握海外建厂的能力,但关键还在于后期运营的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也是除了成本及产能之外,光伏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避免后期经营上发生问题,在设厂时就必须要考虑仔细并布置好相关的工作。在美国,一旦触法违规了,处理起来相当繁琐冗长。特别提醒注意人力资源、EHS、税务这方面一般企业容易忽略且犯错的地方。举个例子,硅胶挥发的气味在组件工厂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曾经有怀孕员工投诉因为气味太浓导致胎儿发育不正常。
受访人信息
彭声凯(Morgan Peng)先生,拥有美国精算师执照,却做了金融业的逃兵,跨界到了制造业。目前供职于世界500强的伟创力公司,负责伟创力全球太阳能运营部门,包含了马来西亚、巴西、台湾、美国等地的光伏工厂运营。十几年来,彭声凯常年奋斗在海外一线,帮助过多家制造型企业在海外的制造升级及产能提升等相关项目;2011年加入晶科能源,负责了晶科能源海外的第一个光伏工厂的兴建与运营;2015年也曾协助阿特斯在泰国和越南的产能布局及全球销售计划。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