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誉为“微电子大厦的基石”的多晶硅,是当代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光电转换等半导体器件的基础材料,也是发展电子信息及相关产业不得不关注的领域,天威硅业的提速、达产、扩容,对成都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的拉动,无疑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意义。
2008年5月,成都市新材料产业的重点项目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威硅业”)年产3000吨多晶硅生产线建设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9月,这个投资27亿元的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基地正式调试生产。今年6月底,整个项目将完成调试,全面正式投产。
打破垄断:“微电子大厦的基石”成都造
2009年9月5日,成都市目前规模最大、年产3000吨多晶硅的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正式调试生产。当日,第一炉出炉的产品,总重量已达2000公斤,产品最大直径达120mm,检验质量达到国际太阳能电池材料先进水平。
一直以来,天威硅业的项目备受各方关注,项目提前试产成功,将使成都市在光伏及相关产业领域发展赢得更多主动权,占据多晶硅市场主导权和太阳能行业的制高点。
多晶硅是当代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光电转换等半导体器件的基础材料,被称为“微电子大厦的基石”,但多晶硅的生产主要由发达国家控制,这些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更是居于垄断地位,导致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中国已将该产品的自主研发列入了重点鼓励的发展产业。
“项目建设经历了大地震及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但项目从正式开工建设到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产品,仅用了15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这样的速度,在业内是很罕见的。”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企管部经理杨志刚有感而发,“随着前期几个月的调试生产,下月底,整个项目将完成调试,全面正式投产。”
对于成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杨志刚分析,成都作为我国多晶硅的重要研发基地,既有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的支撑,又可以辐射西部的广阔市场,同时,成都在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具备的竞争力优势,让新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技术、产品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配合,这些都是我们投资成都的重要因素。”
杨志刚分析,天威硅业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采用的是我国目前多晶硅研发生产的最高技术标准,质量达到国际太阳能电池材料先进水平。同时,生产设备的效率更高,节能降耗的效果更显著,更有利于环境保护。“项目将使成都在光伏领域抢占先机,占据多晶硅市场主导权和太阳能行业的制高点,同时还将打破多晶硅主要生产大国的产品及技术垄断,让这个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握有更多主动权。”
产能扩容:已在成都形成完整产业链
由于多晶硅生产是电子产业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国内及国际的未来需求量极为旺盛,因此,天威多晶硅项目对成都市的光伏光电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今年公司力争实现产量1500吨。”杨志刚言语中流露出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就来自成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和优越的投资发展环境。显然,成都在发展多晶硅等新材料产业上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天威硅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可以看成是一个缩影。
杨志刚告诉记者,下一步,该公司将通过自主创新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将一期年产3000吨产能扩大到6000吨,目前可研方案已在编制之中,预计今年内即可完成并启动实施,力争2011年内正式投产;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将追加投资,新上一条年产5000吨多晶硅生产线,同时进一步提高技术领先性,达到世界最先进的目标。预计这两次扩建将于5年内全部完成,从而确立规模优势,跻身世界多晶硅行业前列。
“除了落户新津的多晶硅生产项目,我们还在双流布局了硅片项目和光伏光电项目,今后天威硅业的产品将首先满足成都市的需求。”杨志刚的一番话意味着,天威硅业已经在成都形成了从上游延伸到下游的完整产业链,这不仅是成都市实现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也将有利于IT及光伏光电产业的发展。
采访中,记者从新津县了解到,眼下,新津将围绕天威硅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契机,引进上、下游企业及多晶硅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将产业链不断加粗加长,为成都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添加有力砝码。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