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被企业家吐槽暴利的海外第三方认证,为啥持续火?

   2019-02-15 能源一号23970
核心提示:位光伏企业家对光伏企业认证方暴利运营的吐槽引起了业内一片哗然。有的认证方对此喊冤,但也有人士惊讶于海外认证方居然有如此之
 位光伏企业家对光伏企业认证方暴利运营的吐槽引起了业内一片哗然。

有的认证方对此“喊冤”,但也有人士惊讶于海外认证方居然有如此之高的收益,确实超出想象。

另几重疑问也旋即显现:为什么光伏公司,尤其组件厂商需要接受为数不多的海外认证方的服务,而不做更多选择?国内著名检测机构、地方实验室等难道不能代替么?对此能源一号今天继续采访了更多技术及专家人士,就该话题做充分探讨。

企业家为何抱怨海外认证方盈利高?

向能源一号大倒苦水的那位光伏企业家称,几家海外认证方在近几年来风生水起,收费较高是不争的事实。尽管部分公司已有折扣,但每年获益依然丰沛。如此往复,对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成本降低都极为不利。

江苏赛拉弗中国区技术总监金鹏就对此表示,现在,越来越不挣钱的组件制造端缴纳高额认证费,的确影响了组件企业的收入。一大原因是,组件厂商利润微薄。原来组件的利润高,认证费的多少影响不大,卖几个柜就回来了。“现在不同了,组件价格大跌,各个环节的材料价也在下滑,所以对认证费用居高的抱怨很正常。”

去年“531”光伏新政实施后,国内组件及材料厂商收入和利润大幅下挫,很多公司面临着关停并转。现在存活下来的,一部分是之前积攒了实力的企业。而且,组件及材料商的毛利、净利持续走低,不少组件及材料售价已打了30%~40%的折扣,继续付出高额的认证费用确实让人难受。

如果一家组件公司对外宣称,自己把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那它应该就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公司了。因为小公司是无法做到拿到全球各地资质,并大量行销的。拿这些全套认证资质的价格是不菲的。

以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国内前十大组件厂商为例,其拿到的认证就包括:德国TUV莱茵、TUV南德、美标UL1703、英国MCS认证、欧盟CE、澳大利亚CEC、领跑者、CQC认证,产品模拟包装运输、抗氨气、沙尘、盐雾、PID、三倍环境加严测试认证等。几十个认证做下来,确实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制造质量,但成本的付出可谓不小。

打个比方大家就明白了:昨天你买了一个房子,今天你要在里面做一些装修花巨款,你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海外认证还有降价空间么?

当各个产业链的成本都已下降,海外认证是否存在足够的降价空间?这一问题引发了技术人士的广泛探讨。

首先,海外认证方的利润确实可观。据能源一号从知情人士处了解,虽然部分海外认证方出自“海外”名门,但并不向海外母企业或关联公司上缴大量利润,留存的情况不少。这一特点也引发了近几年认证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因为部分认证方的高管,有充足动力把业务做大。

以TUV为例,其历史确实源远流长。它可追溯到1866年一家专门对蒸汽锅炉进行质量检测的技术协会。直至今天,TUV的章程依然明文规定,它保持“独立和中立”,按“既定标准检测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在德国,只有TUV有权决定一台汽车是否可以上路行驶。它也曾经拥有良好的声誉。

今天的情形如何?独立的TUV机构早已变成了由众多股份公司和其他类型企业组成大型集团:TUV莱茵、TUV南德、TUV北德、TUV黑森等等。公司赚钱盈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正因如此,海外媒体也曾批评说,TUV并不再将质量和安全置于首位。也有人士指出,部分TUV人员还是秉持着公正与客观的精神,但要看具体情况、具体人。也有人向能源一号提到,这几年在华业务明显激进的TUV北德。

另一些驻华的海外认证方在利润分配机制方面,同样也显得十分灵活。

其次,海外认证方的降价空间是否存在呢?

曾在光伏认证领域工作多年的张先生对能源一号表示,在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崛起时,国家有关部门确认了国内检验机构报告的有效性后,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海外认证方快速调低了报价,从而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认证机构的利润比以往也薄了一些。以前,同样10万的项目,现在认证方降到了8万,并赠送一些增值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要比以前大一些。不过张先生也说道,整体来说,海外认证方的收益还是蛮大的。

组件厂商接受高额认证原因何在?

既然海外认证方收费高,为什么企业还要与之合作,而不是选择国内测试机构合作呢?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一些大型的光伏企业,可以凭借品牌优势,使用不同的认证。比如欧洲和澳洲认可IEC标准,北美认可UL标准,只要被当地国接受,找哪一家认证方做认证都是可以的。

第二,中小企业更看重主流认证方,这样对企业本身的信誉是一种保障,让买方更信赖于产品质量。

第三,中国也应培养更多的权威认证方。国内有一些非常不错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已加入了CB体系。中国缺乏的是类似海外的认证方。在CB体系+认证能力两者都结合的情况下,更多中国组件厂商也会适当减少投入,从而获得海外市场的接受与认可。

无论如何,不管是海外认证方还是国内认证机构,更充分的竞争,不由几家垄断的局面,或许可让国内企业享受更低廉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

IEC TC82 WG7 召集人,中信博研究院院长王士涛也表示,“国内机构在修炼内功同时,需要考虑向东南亚等地覆盖,尽量大胆地走出去。在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出海的同时,自己也就获益了。”他说,让对方认可你的品牌、影响力等软实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专业度、技术能力和品牌能力,不断提高技术能力。

他也表示,中国组件及材料厂商的认证更偏向“海外”的这一现象,也不是光伏产业独有的,我国很多制造业都类似现象。而从更大的意义上看,中国企业、中国认证机构都应积极参与到标准制定的层面上来,特别是国际标准。只有掌握了更多话语权,让对方认可中方体系与中方认证,积极采纳与中国一致或相似的标准,这样才能减少企业的认证成本,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国际各个地区的标准不统一,也让企业在认证方面做重复动作,花钱又花时间。比如,欧洲、英国及美国等地对组件的标准就不同。尽管都有差异,可相关标准细节方面也多有重复。有的地区,因执行了IEC新标,中国组件企业旗下的同一类产品,又要重新测试,这无疑再次加重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假设有更多地区能使用一套标准的话,对新能源行业来说也是一大幸事。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