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相关财务人士点评了隆基股份的自有现金流和公司其他财务数据,得出了一些不代表其个人观点的结论:
一是隆基销售等获得的现金、经营性净现金,都比净利润要低很多。而且,这家公司在依靠募集资金不断进行产能扩张,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力图保持垄断地位来保持竞争优势。
不评价上述观点的正确与否。因为这位财务人士也说过了,只是从财报角度看隆基,他是客观的。那么,现在我们用另一家同样在A股进行过高额募资的林洋能源作对比,看看隆基与市场同行有什么差异吧。
对哦,顺便说一下,能源一号也是完全基于两家企业财报基本面来做点评哦,也不代表能源一号的任何观点哈。
能源一号曾提过,在林洋能源未改名(曾命名为林洋电子)时,该公司发行7500万股新股,后又继续发行9000多万股,总计募资高达45亿。此后,企业再次发债高达30亿,总计为75亿资金。而另外它们也都做新能源,产品有相似的地方,这是两家上市企业可对比的两大前提。
上述财务人士提出:隆基的2019年前三季“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下称“销售现金”),远小于营收。2019年前三季,公司有168亿的销售现金,对应营收高达227亿,(两者有几十亿的差距)。2018年,公司销售现金179亿,营收是220亿。(差异同样不小)
林洋股份呢?2019年前三季的销售现金为24.69亿,对应营收25.5亿;(好像差不多)。2018年有35亿的销售现金,对应营收40.2亿。这样看上去,林洋的销售现金和营收相似。当然这里需要提醒下哦:隆基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组件和硅片。林洋只是一部分收入来自光伏。因为彼此销售的产品本来就有差别,所以体现在销售净现金和净利润之间的关联上,有差异也能理解。
第二个质疑点是:隆基的净利润与经营性净现金存在着背离。“如果长期都有背离,那么企业可能有财务造假问题。据统计,隆基股份自从2011至2018年,累计实现净利88亿元,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下称“经营净现金流”)仅仅为36亿元,净利润现金流含量仅为40%,比净利润少了52亿元之巨。”该财务人士说。
好,那么林洋又是怎么表现的?2016~2018年,林洋能源净利分别为4.92亿、7.14亿和7.65亿。同期的经营净现金流-3.45亿、8亿和4.52亿。三者相加,该公司三年净利总计19.71亿,净现金流为9.07亿。也就是说,林洋的三年净现金流也远低于三年净利润。这与隆基的情况是不是很像?
第三,财务人士认为,隆基股份的自由现金流多年来表现不佳,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负数。林洋能源的情况如何?
据计算,林洋的三年(2016至2018年)自由现金流分别是:-7.47亿、-18.15亿以及-26.26亿。看上去,该公司连续三年的自由现金流同样为负数。
同样是募集资金较高的企业,它们为什么在净利润与净现金流的差异上、自由现金流数据等都如此趋向一致?这是不是一定程度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都存在上述现象呢?这个猜测有待读者继续讨论。
前面那位财务人士也明确指出,隆基在“不断进行产能扩张,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力图保持垄断地位来保持竞争优势,这是隆基股份一贯的策略。因此,就要不断地依靠融资方式来进行扩张。”
事实上,国内光伏企业虽有很大规模融资,但大量募集资金投入产线后,不一定能更快地反映到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上。隆基股份也好,林洋能源也罢,一众光伏公司谁都做不到。隆基作为全球排名较靠前的组件和光伏硅片厂商来说,其利润和净现金情况已众人皆知。有的公司,可能直接把融来的钱改了募投方向,或者说半天都不产出新品的,行业内的也不是不存在。
其实上述财务人士关于大额融资这点,是说的没错。真的,整个行业就是如此,靠重资产模式来实现业务扩展。大公司必须要用大量圈地生产及产品销售的方式,来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否则中国光伏行业怎么能长大?不通过资本、人力及智能化制造的体系,各大企业如何将产品卖向全球?
这里也要强调一点:不管是谁,过度扩张后的毛病也显而易见:老的尚德电力在前,中间也有英利之类的公司。。。前车之鉴的实在太多。所以,全球所有大型企业的投融资是不是可以稍慢一点,稍喘几口气。
这和长跑里所称的“跑步经济性”,道理似乎是一样的:如果你前面消耗的力气太多,你就可能会突然停下来。换验资,有自己合适的配速,反而会消耗更少的氧气和能量,你的跑步距离也会更长。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