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光伏专委会、南开大学共同举办了2020年首场主题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机遇与挑战的“光伏约”,邀请了四位来自光伏业内的专家分享有关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以及产业化要点,共同探讨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及稳定性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伏专委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赵颖教授认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转化效率自2009年的3.8%,短短11年间提升至现如今的25.2%,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有望成为光伏产业化领域中的新兴技术。
随后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游经碧研究员带来了关于“高效钙钛矿电池的发展历程”的主题报告。游研究员分别介绍了高效钙钛矿的起源、由来、三大发展阶段,并且从提升、突破以及对未来的预测给出了基于其自身多年学术研究经验详细的解读。他预测,单结电池效率有望突破26%(钙钛矿带隙调控,界面工程,表界面钝化),多结电池效率有望超过30%(钙钛矿/硅叠层,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全钙钛矿叠层)。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副秘书长、南开大学张晓丹教授,同时也是本场线上活动的主持人,对“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深度分享。从效率、大面积、成本、稳定性、国内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一一阐述。张晓丹教授认为,不久的将来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效率可突破30%,稳定性也正在解决当中,并且成本极具潜力,叠层电池和组件样品即将面世。
苏州协鑫纳米科技有限公司CEO范斌博士,就“钙钛矿光伏组件的产业化要点”发表了演讲,深入讲解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实验效率,钙钛矿组件效率、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的效率、成本、铅含量以及稳定性。通过范博士深入浅出的讲述,我们了解到钙钛矿太阳电池现在的现状,以及相较于晶硅电池的优势。范博士表示协鑫在未来两年内计划实现钙钛矿太阳电池的量产。
最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韩宏伟教授,就“三层介孔膜结构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探讨”发表了独到的见解。韩教授分别就ABX3型钙钛矿简史及稳定性问题、三层介孔膜结构可印刷MPSC稳定性及机理探讨、光电转换效率以及大面积化进行了深度分享。他认为,钙钛矿材料优异的材料特性,是突破传统半导体光电材料技术瓶颈,实现大面积、高性能光电器件低成本制备的变革性技术。其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通过IEC61215稳定性标准测试及55±5℃温度一个太阳光照射下最大功率点无衰减持续输出超过8400小时,产业化已经在路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