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与茂硕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购签约仪式在龙奥大厦顺利举行。签约仪式上,茂硕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永德、济南产发集团副总经理孟新代表双方签署了协议,协议约定产发集团出资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
图片来源:济南市国资委
就在茂硕电源易主之前的几天,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上,苏州欧姆尼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姆尼克”)名下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唯新路63号厂区车棚顶的光伏发电设施即将被拍卖。而根据竞买公告,这家曾闻名业内的光伏逆变器企业,因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人民法院于2020年8月21日下发了申请破产民事裁定书。
图片来源:阿里拍卖平台
在光伏逆变器领域,两家企业都不是小角色。 茂硕电源成立于2006年,201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市场中小板块挂牌上市,业务覆盖消费电子类电源、LED智能驱动电源、光伏逆变器等。在分布式光伏飞速崛起的2017年前后,凭借低价策略,茂硕电源也曾经很是风光。 欧姆尼克由“海归派”赵磊于2011年3月创办,以“德国体系”声名远播。从最初艰难开拓市场,到借助荷兰、英国打开欧洲市场,进而广泛出货拉美、澳洲、东南亚等地,最辉煌时在荷兰市场一度坐上过出货量第一的宝座。 不过,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两家企业都没能跟上前进的步伐,先后掉队。盘点中国逆变器的发展历史,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有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中国市场上出现的逆变器品牌,95%以上的都消失了。
中国逆变器市场的兴起,大约在2009年前后。受益于国内金太阳示范工程和特许权项目的推动,我国光伏市场逐步进入到了较大规模的市场应用阶段,一时间,艾默生、SMA、卡拉罗、AE、赛康、西门子、施耐德、ABB、POWER-ONE等众多国外品牌开始进驻中国市场。 那时全球32%的市场份额,还被德国的SMA所占据;排名第二的是奥地利的Fronius;排名第三的加拿大Xantrex,已经被法国施耐德收购。
国内销量领先的台湾山特电子母公司飞瑞集团,同样被伊顿(EATON)收购,衍生出众多逆变器创业企业,如:爱索、山亿等。而阳光电源、南京冠亚、北京科诺伟业、广东志诚冠军、安徽颐和新能源等其他国内新兴品牌,更多扮演的还是默默跟随者的角色。
接下来的两年,受到200%-300%的利润刺激,国内许多做变频器、UPS、通讯电源、电力电源等电力电子产品的厂家也纷纷转战光伏逆变器子业务或直接转型做光伏逆变器,国内逆变器厂家数量迅速激增。2012年的SNEC展会上,有业内人士曾做过统计,共有439家逆变器参展商。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很多企业甚至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大打价格战。价格战的结果,是国内逆变器价格由原来的2元/瓦迅速下滑至0.7—0.8元/瓦,最低报价甚至到了0.4元/瓦。 在这场零和博弈的过程中,西门子宣布转让太阳能业务、赛康倒闭、卡拉罗几近消失;南京冠亚、颐和新能源等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曾经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的艾默生则将逆变器业务转让给上能电气;国内一度很红火的兆伏&爱索,则被SMA收购;而在大机制造方面拥有不俗技术和制造实力的阳光电源和上能电气则逐渐崛起,占据了一半的地面电站市场份额。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的SNEC展会上,逆变器参展商锐减为286家。 2014年,华为强势入场,在逆变器领域选择了组串式技术路线,高举智能光伏大旗迅速抢占市场,引发了市场格局的又一次改变。最终,阳光电源、华为、上能三家企业占据了地面电站8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5年,随着国外市场的萎缩,国内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的兴起。锦浪、英威腾、古瑞瓦特、固德威、欧姆尼克、三晶电气等一批逆变器企业开始逐步回归国内,而世界领先的技术及服务供应商博世集团宣布彻底退出光伏产业。 2016年12月,为促进太阳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光伏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2016年-2018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开始迅猛增长,分别达到34.54GW、53.06GW、44GW。 光伏装机量的暴增,带动了中国逆变器企业的又一次集体爆发,锦浪、固德威、古瑞瓦特、茂硕电源等一批中小逆变器企业纷纷借势崛起。 可惜好花不常开,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2018中国市场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俗称“5.31新政”通知的重点是限规模、限指标、降补贴。这一政策的出台,让国内高速发展的光伏市场迅速降了温,让一大波主打组串逆变器企业受到致命打击,这其中就包括欧姆尼克、茂硕电源、深圳晶福源、上海兆能等等。
2019年,洗牌继续。2月,位居2018世界500强第480位的施耐德表示退出集中式光伏逆变器务,只做分布式逆变器;7月9日,曾经的光伏逆变器巨头——瑞士ABB,在其官网正式宣布:退出光伏逆变器业务领域;而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逆变器市场上已经很难看到其身影。 有数据统计,经过多轮洗牌,2020年中国市场上活跃的主流逆变器企业已仅剩20多家。幸存下来的逆变器企业,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2019年全球前十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已达到73%。细分结构来看,1-3名地位稳固,市占率维持在45%左右,4-10名名次不断轮换,市占率在30%左右,头部稳定,腰部竞争激烈。
竞争还在继续。随着平价上网和“十四五”规划的到来,逆变器企业新一轮的战斗已经打响。“战争”过后,不知道谁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谁又会成为消失的下一个?
(对于中国逆变器往事,或者曾经在中国市场上留下痕迹的逆变器企业,您还有哪些记忆?欢迎留言补充。)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