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河北:《关于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决定》

   日期:2018-01-25     来源:河北环保厅    浏览:1612    评论:0    
日前,河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决定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1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5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指示充分肯定了塞罕坝林场的先进事迹,高度赞扬了塞罕坝建设者创造的人间奇迹,对全党全社会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战略举措。河北作为塞罕坝精神发源地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上要有更强的使命感紧迫感。全省上下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精神和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绿色发展,全力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奋力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局面。

(三)基本原则

——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把节约和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

——坚持持之以恒、善作善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和发展定力,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做好创新、改革、开放、融合、转型5篇文章,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向生态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

——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动员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家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四)主要目标。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初步建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基本形成。

——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县域空间格局基本划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

——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细微颗粒物浓度降到57微克/立方米左右,纳入国家考核的74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48.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任务的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5%。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9%和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7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7%。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有效运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2优化绿色发展空间格局

(一)推行主体功能区制度。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构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落实《河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打造环京津核心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和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四大功能板块。明确功能定位,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对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准入政策。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科学确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超载资源、超载区域实行严格管控。

(二)构建绿色城镇体系。按照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相融合的理念,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与京津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支持石家庄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承德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张家口市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支撑区、衡水市建设生态宜居的滨湖园林城市,其他市也要根据功能定位加快建设绿色城市。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水平,引导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和低碳便捷交通,营造优质市政环境,建设海绵城市和绿色智慧城市。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抓紧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引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坚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对4.9万个村分类施策,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制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获得感。到2020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农村污水基本得到有效管控。

(四)打造雄安新区绿色发展样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突出智能、绿色、创新,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新区规划。优先加强生态建设,严格区域环境保护,依托河湖水系和交通干线,大规模、高标准植树造林,构建绿色生态隔离带,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把握空间均衡,运用信息技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效承接北京人口和部分教育、科研、医疗、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2030年,建设成为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城市。

3切实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一)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联防联控、区域治理,打好组合拳。制定实施三年作战计划,全面实施散煤、锅炉燃煤、电厂燃煤、煤炭市场治理,扬尘、机动车尾气治理,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落实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五年规划,稳妥推进“电代煤”“气代煤”,优化能源结构,大幅度削减燃煤消耗,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明显增强群众的蓝天幸福感。加大专项执法和专项督察力度,实行目标倒逼,严格奖惩,石家庄市要率先退出污染城市前十名,其他市也要明确退出时间表。到2020年,全省压减散煤3000万吨,按时完成城市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改造任务。

(二)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实施重污染河流、纳污坑塘、入河排污口整治等重大专项行动。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清理违法建筑和排污口。深入开展白洋淀及上游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削减入河入淀污染负荷,恢复河畅淀清的水环境。扎实开展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2018年石家庄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其他市消除80%以上。到2020年,各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Ⅲ类,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所有入海河流基本消灭劣V类。

(三)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控新增污染,有序推进治理和修复。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企业。强化危险废物管理,搞好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行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和化肥利用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农膜回收率达到80%。

4构建节约环保型产业结构

(一)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和“四个决不允许”的重要指示要求,扎扎实实推进去产能。运用产能置换指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鼓励先进企业重组并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技术等法规标准,通过质量引领、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引导企业向优质高端发展。有力有序处置“僵尸企业”,推进债务重整、破产清算。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分别控制在7000万吨、2亿吨、2亿吨和2亿重量箱左右。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收红利。到2020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00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0家。

(三)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滚动推进百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

(四)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加快制修订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能耗标准,尽快实现六大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全覆盖。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绿色工厂,推行清洁生产,完善产业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协同处理,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

5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

(一)实施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及城市(镇)建成区周边露天矿山迹地修复绿化为重点,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持续推进露天矿山依法综合整治。创新修复绿化模式,用足用活资源整合、转型发展等扶持政策,探索实施专业公司治理。到2020年,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基本得到有效治理恢复。

(二)实施水生态保护工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稳定扩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推广“科学规划、确权定价、控管结合、内节外引、综合施策”治理模式,到2020年,形成压采能力51亿立方米以上,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20亿立方米。以滹沱河、永定河、白洋淀、衡水湖等河湖为重点,统筹实施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到2020年,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提高河流自然净化功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2018年完成“一河一策”编制工作,开展河湖清理行动,加快建立河湖保护长效机制。以河流源头区、重要水源地为重点,加快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到2020年新增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

(三)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大管护抚育力度,强化生态经济功能,以改革促造林、以质量保数量、以林上带林下、以一产引三产,培育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太行山——燕山绿化攻坚,抓好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造林绿化,建设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在白洋淀上游建设规模林场。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国有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到2020年,完成营造林1667万亩。

(四)实施耕地保护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开展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保护耕地,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908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72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678万亩。

(五)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完善规划,摸清底数,建立名录,落实分级管理制度,全面有效保护。以白洋淀、衡水湖等湿地为重点,开展退耕还湖(湿)、生态补水、植被恢复,扩大湿地面积,恢复生态功能。到2020年,全省湿地面积不低于1413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3%以上。

(六)实施草原保护工程。落实草原资源休养生息、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价值评估等制度,加强天然草原保护,加快生态功能修复,建设生态绿色牧场群。到2020年,重点草原区50%以上的重度“三化”草原得到恢复治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以上.

6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责任。各市县党委、政府对本地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负总责,将主要目标任务纳入工作目标体系,逐级分解落实责任。省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大问题,扎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环境保护不力出现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依纪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二)加强政策支持。各地要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通过调整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和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鼓励银行制定年度绿色信贷计划,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类企业挂牌上市。

(三)推进技术创新。优化支撑绿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队伍,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绿色制造、清洁能源、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九龙治水”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彻底纠正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

(五)培育绿色文化。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培养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引导企事业单位绿色办公、居民绿色消费,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冬奥会筹办始终,做到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
 
标签: 机制

微信扫一扫
投稿联系:张先生 13844866317 新闻投稿咨询QQ: 35845245
邮箱:news#ne21.com(请将#换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