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A/O工艺,MISS在3200mg/l,F/M在0.1左右,进水中的各项指标与以往变化不大,但近期运行中发现,沉降比特别高,在80%-90%左右,污泥形态较为散碎,镜检中发现菌胶团不密实,但能看到钟虫。出水尚清澈,出水指标都能达标,只是在水量大时(平流式沉淀池,停留时间足够)会有絮状污泥随水流出,影响感官。并且现在曝气池上有些褐色浮沫,但愿不是生物浮沫。请教该如何解决现在的情况,将沉降必降下来,减少褐色浮沫,保证出水长期稳定。
1.您的工艺和沉淀池形式与苏州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0万吨/天)的工艺接近。
2.按照食微比偏低,可能导致丝状菌的发生(虽然此工艺较少发生),还请实验室显微镜检查确定。
3.根据您出水水质清澈可以判断,污泥老化不是严重的。
4.如果您的日处理水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负荷的话,我想运行是有难度的。您所说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通常是两个极端,一是发生如您的状况,二是污泥老化,出水抗冲击降低。
5.通常的做法是发挥各级提升泵站的作用(在处理市政污水的前提下),变分散处理为集中处理,通常可以改善以上两个极端的状况。
二、我们水厂是间歇进水的,而且目前只是一级处理,我想问一下您,在初沉池取出水水样作化验,还需要考虑初沉池的停留时间?如果不考虑,那们取水样最佳的地点和时间怎么选择?
1.阶段性检测结果是为阶段性操作提供依据的。
2.没有必要去考虑停留时间。
3.数据的采集要善于统计总结,最后指导生产工作。
4.取样位置通常是初沉池出水汇集后的出口处。
三、一个食品废水SBR工艺有问题,一直无法运行,色度,COD等不能达标(cod1500以上);厌氧池pH在4~5之间;SBR池产生大量泡末(射流曝气),未投加菌种前曝气没泡末,应是细菌的问题。
工艺为:厌氧池--调节池--SBR池--砂滤池
此外,时水量为22方,厌氧池容积18方,调节池18方,SBR池18方(13方/周期,曝气6小时)。
1.请检查SBR池微生物是否已培养到位。
2.过量曝气不易于微生物培养和泡沫的减少。
3.还请逐渐增加负荷的方式来培养微生物,否则事倍功半!
四、在这个季节,二沉池上的青苔繁殖的太快了,不仅有碍观赏,而且成团打结堵塞,捞了也没有用,生长得太快了,怎么办?一般别人是怎么处理的?而且在出水端经常会堵塞法兰底阀,该怎么办?
1.此类情况的确比较麻烦,至于捞了也没用我想不太可能,难道长的还比捞的快!
2.我想控制一下放流水中的氮磷吧,一方面,减少营养剂投加量,或者从工艺操作上改善脱氮除磷的效果!
关于我上次问你的二沉池上青苔生长的问题,我现在的处理方法是将单个二沉池停止进水,并将水位放得很低把整个三角堰板全露出来,然后在太阳下暴晒三五天,最后再用人工刷子很好清除的。这样子过程后再进水就没有再发现青苔生长了。
您说的没有错,的确很麻烦,但我们的氨氮与磷并没有超标,只是富营养化,给青苔提供了生长繁植的条件。我们只是将青苔的生长的基本条件既是有富营养化的水源切断掉,它就能比较彻底消失。
特别的是像我们的工艺的脱氮除磷已经效果很不错,所以工艺不能改善了,只有采用这种方法。还要注意一定要斩草除根,要让青苔被烈日暴晒数日,才能保证不会再繁殖。
我想像我们南方在这个季节可能很多污水厂会被藻类植物困扰,尽管藻类并不会影响出水,但有碍美观及环境,希望这种方法对大家有帮助!
五、我们是石化厂主要加工稠油污水,现在稠油脱出水对我污水处理场冲击很大,我们应该注意那些地方呢?
1.有关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没有,从控制冲击来讲,我想应该力求调整生化系统的主体:微生物的浓度和活性入手,以提高其抗冲击的能力。
2.同时,也可以延长处理时间(停留时间),来保证处理的达标。
3.脱泥出水最好提供储存的地方,保证进入系统时的均匀性。避免集中进入时产生的冲击。
六、我处理厂产生的"三泥"含油量很高,我们在离心分离时总不能很好的分离,请您给提点建议好吗?
1.设备的改进,进入系统的污泥性状调整,我像您自己可以考虑的。
2.污泥絮凝药品的正确选择和浓度控制,需要多次实验进行确定:江苏的南天絮凝剂可以尝试一下的。
七、请问高浓度低流量的废水用什么方法处理比较经济?Q=200M3/d,COD=5000,BOD=3000,是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我想用UASB-SBR工艺处理,但是我对那2种工艺的计算都不是很清楚!小流量的用氧化沟是不是经济可行?
1.设计参数的问题我不能帮您了。
2.小流量的用氧化沟处理效果可能不易保证。
八、本人从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工作,预处理常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曝气工艺,但挂膜效果不佳,请指教
1.您的课题我没有研究过。只谈谈我的简单看法。生物膜的形成,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培菌基本相同的。形成生物膜,要求条件不高,但形成理想的、完整的生物膜,还是需要从溶解氧含量、食微比、废水成分的改善入手的。多次调整工艺,寻找适合自身工艺的参数似乎比较重要的。
九、现在处理一硝废水,最后的一步是好氧活性污泥法,进水cod500左右,但是出水达到200-300,水质发暗红,do控制在3左右,暴气出现大量气泡,水中出现绿藻,请前辈指点一二,怎样才能使出水效果更好?
1.首先,一硝废水我不太明白。
2.就好氧活性污泥法来讲,泡沫的产生和出水数据,似乎表示您的负荷比较高的,还请增加活性污泥浓度,并保证营养剂的正确适量添加。
3.绿藻的出现在此不代表什么的.
4.配合显微镜的观察可以较好的了解微生物的情况,继而判断处理效果转差的原因。
十、我厂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即SBR,曝器气为微孔曝头气,鼓风供氧。设计处理能力为3000m3/d。两个曝气池1800m3/个。原设计为处理啤酒生产废水,但因生产时采用了清洁生产及清污分流,导致进水水质出现变化,进水COD负荷低,约600mg/l左右。PH值有时高达14以上。我们通过加入盐酸中和,出水也还基本稳定。但近期出现一个很怪的现象,处理后的水明显颜色变深,呈深褐色,即使将SBR池内原水抽完但进水曝气后,还是变色。污泥沉降比也基本保持在30--60%之间,出水COD还可以,能够控制在100mg/l左右,PH值在7左右,量筒中的上清液呈淡褐色。
目前正处于我公司生产高峰期,这样的处理结果令我们很担心。不知是否出现污泥膨胀或水中有澡类而导致变色?是否与曝气量有关?另在气温达到35度以上时,SBR池中的水位不能达到设计水位,否则风机不能正常运行,请问是何原因?
1、增加了排泥量,同时我还在采取另外的措施,
2、采用少进水,少滗水,缩短处理周期,将原曝气时间由原来的2个半小时,调整到2个小时,减少曝气可以降低生物的自身氧化程度。
3、添加废啤酒酵母
4.可以缩短处理周期。
5.进水不必减少。可以投加酵母类底物。
6.所有的措施就是为了降低污泥的老化程度。
十一、进一段时间来我们进水的B/C值均在0.3~0.4之间,进水SS在500左右(我们是城市污水)进水COD在180左右,BOD在70左右,前段时间效果很好,现在有所恶化,镜检发现污泥颗粒瘦小,沉降后有小颗粒,微生物数量少,种类少,轮虫数量占比例较多,钟虫数量减少比较快,前段时间DO较高,我们是CAST工艺,我估计是营养不足,导致老化,但我不想加营养物,有没什么办法度过雨季,解决这种问题。另外SS太高好象对SBR工艺有限制,具体什么原因?
1.B/C值均在0.3~0.4应该没有问题了,但请确认计算是否正确,否则无法指导生产的。
2.高溶解氧值是不利于污泥絮凝的,细小的菌胶团会导致轮虫的产生。
3.进水如果无机颗粒较多时,自然会影响微生物的处理能力了。
十二、我厂是城市污水厂,采用奥伯尔氧化沟,前段设有厌氧选择池。目前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二沉池有飘泥和氨氮去除率低,同时氧化沟内有较多的粘性气泡。我们的运行参数:氧化沟进水COD=300,BOD=90,NH3-N=28,MLSS=2600,DO=1.0~2.2(氧化沟出水),NH3-N=18(我厂目标10)。请问:如何调节工艺参数?同时我们正安排全面测定工艺运行数据。
1.存在的主要表现:粘性气泡,我想两个极端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即负荷过高和过低,我想污泥老化,产生漂泥并在液面出现粘性泡沫和浮渣是比较常见的。
2.污泥老化,反映出负荷偏低,我想底物浓度不足,脱氮效果也就不会理想了。
3.还请降低污泥浓度,观察一段时间,看是否有效。
十三、工艺是延时曝气氧化沟,用的倒伞型的曝气机。规模是10万吨每天,现在进水大概有个五到六万。现在用了一个氧化沟,池容三万三,两个二沉池,每个容积大约七千。进水BOD50到80,COD80到150,出水过二级。沟里的溶氧在4到5。MLSS不到700,SV30很低,但是水质达标(SS略高,约40)如何处理?有无必要采取措施增加MLSS?如有,如何做?
1.我想保持现状即可,否则,会增加运行费用。
2.待进水浓度提高后可以逐步提高污泥浓度了.
十四、我们知道BOD负荷率与污泥膨胀现象有直接的关系,即BOD负荷率与SVI值有一个关系曲线,我想问你的是COD负荷率与SVI值有没有一个关系曲线,或者说用COD负荷率来描述SVI值有没有意义!
1.我觉得有关系的,但是我不太用SVI值的,通常MLSS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因此,我常用SV30来判断的,在观察膨胀程度时,还可以检查沉降效果和活性污泥是否夹有气泡等问题。
2.通常两者关系呈线性关系,但绝非必然,因为,影响膨胀的因素较多,膨胀也有法座高峰和低谷的。只是参考一下倒也无妨,但绝对依赖没有必要的。
十五、请问您对于一个稳定运行的处理工艺,它有什么特征吗?比如说污泥、生物相......?
我还是以传统活性污泥法为例吧!
1.去除率可以参考处理效果的。
2.微生物沉降性能等微生物检查指标同样可以的。
3.活性污泥的新鲜色泽,腥味等。
4.生物相中附着类原生动物的优势地位等。
十六、在第三版的《排水工程》中,在活性污泥法一章里面,有一个城市污水活性污泥系统处理BOD负荷率与SVI值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污泥负荷有一个高负荷区和一个低负荷区,这两个区中,SVI都小于150,不产生污泥膨胀现象,但在两个区之间,SVI值很高,属污泥膨胀区。我想的是化工废水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时,COD负荷率(见于条件所限,BOD测试困难,所以改用COD负荷率,不知是否可行?)是否与SVI值有一定的关系,是不是也有高负荷和低负荷区,污泥膨胀区等等。
1.第三版的《排水工程》我没有翻阅过。我想,单纯得出BOD负荷率与SVI值的关系曲线在实际生产中,很难解决丝状菌膨胀问题的。因为,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原因很多,有的可以调整过来,但是,有的生产中很难调整的。
2.低负荷导致丝状菌膨胀,理论上理解比较容易的,但是高负荷导致丝状菌膨胀,我不太清楚了。
3.对于丝状菌膨胀,我个人认为,有一个得病的过程,有时候,操作环境非常容易导致丝状菌膨胀,但事实是并没有发生膨胀,相反,以前已经有发作过的,以后,稍微操作或进水变化,就会有规律无规律的发生膨胀。主要还是一个得病问题。正常菌胶团与丝状菌,生化物理性状接近,处理自然难度很大。
4.如果要分析,改用COD负荷率自然没有问题的。作一下研究可以的,指导生产实践恐怕只能是参考了!
十七、我想污水处理培养微生物由于水温问题造成微生物数量或种类的减少,或者说污泥浓度上不去,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增加水中含碳氢的物质,另外加暴气量,但不要过分,这样可以增加水温或者说保持水的温度降低,另外要加大培养的天数.这样会漂泥吗?
1观点是正确的,但实际运用可能有难度!
2.我们在污废水处理操作时,尽量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本站的目的也是如此,通过大家提出的问题及现状,分析问题,纠正操作方法而已!提供的改善方案力求简单易行,对需要增加设备、改变流程的做法尽量不提的!
这主要看进水的PH值怎样,如果碱性不是太高,那么这时你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洗衣粉,可以除去这种情况,有一个条件,那是由于洗衣粉是碱性的,所以在加是应在不影响微生物的活性的前提下加。当然你所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在预处理部分如果用了撇脂沉砂池更好,在这里它可以把围在砂粒上的油脂类之物给去除一部分。
十八、如何降低出水的氨氮?我们工厂内有个小的生活污水处理站,用的是A/O的接触氧化法,最近1个月前对池内的污泥进行了重新培养,培养后出水的COD处理效果很好,为50多,但是现在有个问题就是氨氮总是超标,现在我控制的DO为A池为0.3~0.7,O池为2.6~4,由于本身进水的COD浓度比较低,只有100多一点,所以我每天分6次向调节池内投加葡萄糖,基本控制进水COD在300左右。进水的NH3-N最高只有20多一点,有的时候为10多,而出水的氨氮总是比进水高,从我每天监测的数据画的曲线看,出水的氨氮基本在进水之上,所以出水氨氮基本为15~25之间。我们的整个工艺是格栅,调节,缺氧,好氧(部分回流到缺氧),沉淀,砂滤,消毒,出水。葡萄糖投加的确切地点是在格栅间,目的是为了让葡糖糖与废水在调节池充分混合,均匀水质。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缺氧池保持一定浓度的有机物,不能太低。而缺氧池的溶解氧的控制范围是考虑到风机不能频繁开开停停,所以设定的范围为0.3~0.7。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出水的氨氮总是超标,但是COD的处理效果又很好。从现场好氧池的挂膜看,污泥长势良好。
1、如果说出水比进水还高,常理好象说不过去,我认为是以下几个原因吧:1、回流到A段的污泥的影响。如果生产上允许的化,可以将回流到A段的污泥改成回流二沉池出水,应该可以解决问题。如果外排水质中磷的要求不高,可停止回流污泥到A段,同时停止向缺氧段的曝气,降低其氧含量。同时将污泥直接回流到曝气段为好,不知道工艺上能否实现。
2、你做过缺氧段出水的氨氮吗?如果做完后结果正常的话,再考虑曝气阶段的问题。不正常的话按照1中的方法试试。
3、曝气段你采用的膜法,那缺氧段呢?也是吗,如果是1中的方法应该能解决。
4、最后可以看一下曝气池中的污泥的污泥指数是否正常,过小有可能是老化解体后形成的污泥碎片在测定中的影响吧。我相信,来水的氨氮不高,应该可以最终解决。
①还请确认实验数据。
②要考虑好氧池回流时溶解氧的带入。我想,好氧池DO控制在1.5就可以了。
③A池尽量保证处于缺氧状态。
④多观察A池的厌氧情况,确认是否有气体排除液面。
⑤工艺上控制A池的停留时间,不宜太短,否则脱氮不会充分。
十九、果胶废水能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处理吗?
1.根据原水的可生化性确定吧。
2.不低于0.25,基本没有问题的。
二十、工艺采用两级常规活性污泥法,曝器气为管式微孔。设计处理能力为1500m3/h。一级曝气池12间,二级6间。进水COD负荷低,约200mg/l左右。(什么水都引入处理了),处理时DO高(约6~8mg/l)(鼓风供氧),MLSS低,请问:(1)如何降低DO,提高MLSS?鼓风量从外观上看控制到怎样程度合适?微量曝气对池低污泥有影响吗?(2)两级曝气池污泥回流量分别控制多少合适?(3)两级曝气池分别开几间合适?运行多长时间切换池子?(4)池子运行多长时间排泥?运行时间较长,而池子的泥少时连续排泥好还是间隙排泥好?排泥排到什么程度合适?(5)这种情况BOD:N:P控制为:100:5:1好,还是其它比例好,是多少?
1.降低溶解氧,减少曝气量即可,如调整风管阀门,减少鼓风机开启台数等皆可。鼓风量的控制,可根据测得的溶解氧值来确定(1~3为理论控制值)。
2.MLSS的提高要有赖于进水底物浓度的提高才会相应的上升,降低溶解氧量和减少停留时间,似乎可以适当避免MLSS的降低。
3.回流是必要的,通常回流比一级回流量可大于二级的回流量。50~100%波动可自己确认,当然,生产中自己总结得更好了。
4.根据进水量、底物浓度来决定开几间合适,如食微比低则少开一点了。
5.排泥为连续排较好,只是出口阀关小一点吧。
6.合理一点,根据出水氮磷值是否超标决定营养剂的投加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