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政策|四川省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实施方案

   日期:2018-02-09     浏览:2227    评论:0    
《四川省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实施方案》已经印发。全文如下:

四川省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市场主体实施方案

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也是环境治理由过去的政府推动为主转变为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客观需要。为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形成统一、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环境产品,加快建设美丽四川,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的通知》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壮大绿色环保产业为目标,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重点,以培育规范市场为手段,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塑造政府、企业、社会三元共治新格局,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和壮大企业市场主体,提高环境公共服务效率,形成多元化的环境治理体系。

――法规约束,政策激励。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规范和净化市场环境,发挥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工程牵引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创新驱动,能力提升。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和鼓励技术与模式创新,提高区域化、一体化服务能力,不断挖掘新的市场潜力。

――示范引领,逐步深化。结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生态保护领域市场化试点,鼓励国有资本加大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探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

(三)主要目标

市场供给能力增强。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基本满足环境治理需要,生态环保市场空间有效释放,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增长,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培育和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化的环保公司,建设一批聚集度高、优势特征明显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转化平台。

市场环境更加开放。到2020年,环境治理市场全面开放,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环境信用体系基本建立,监管更加有效,市场更加规范公平,生态保护市场化稳步推进。

二、推行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

(四)创新企业运营模式。在市政公用领域,通过特许经营权、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收益约定的方式大力推行PPP模式。在工业园区和重点行业,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开展燃煤电厂第三方治理。鼓励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方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单位: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农业厅、林业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各市州人民政府)

(五)推行综合服务模式。推动实施环保领域供给侧改革,推广基于环境绩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区域一体化服务模式。推动政府由过去购买单一治理项目服务向购买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服务方式转变。鼓励企业为流域、行政区域、城镇、园区、大型企业等提供定制化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在生态保护领域,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必要的设施运行、维修养护、监测等服务。发展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绿色认证等新兴环保服务业,深入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责任单位: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四川保监局等)

(六)实施“互联网+”绿色生态行动。针对水、大气、土壤、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类生态要素,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开展环境和生态监测、设施运营与监管、风险监控与预警。支持环保智能运营管理平台系统研发,推动污染治理设施的智能化远程管控和低成本运营维护。构建跨地域、跨部门的开放式环保数据平台,开展环境大数据分析。扶持城市智慧环卫软硬件系统的研发及规模应用,加快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结合。(责任单位: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林业厅、农业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七)加快建设市场交易体系。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好用能权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开展排污权、水权、林权的交易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产品。(责任单位: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水利厅、林业厅、省金融工作局等)

三、构建市场化多元投融资体系

(八)鼓励多元投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能由市场提供的,都可以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森林、草原、湿地、河湖、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带动力度,在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生态建设项目中,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牧场)、民营林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投资生态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财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各市州人民政府)

(九)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绿色信贷,推进银企合作,积极支持排污权、收费权、集体林权质押贷款等创新类贷款业务。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通过债券市场筹措投资资金。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研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各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产业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培育,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责任单位:省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商务厅、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等,各市州人民政府)

(十)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在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列为各级财政保障范畴。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投资奖励、补助、风险分担、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项目建设积极性。推行环保领跑者制度,加大推广绿色产品。(责任单位: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农业厅等,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十一)完善收费和价格机制。建立健全城镇生活垃圾处置收费制度,提高收缴率。合理制定和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加大污水处理收费力度,收费标准要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的运营成本并合理盈利。根据国家关于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的要求,完善环保电价政策,合理补偿环保改造成本。(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省能源局等)

(十二)实施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落实并完善鼓励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配合国家研究修订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指导各地研究制定对治理修复的污染场地、治理恢复的湿地以及整治的荒漠化、沙化土地,给予增加用地指标或合理置换等优惠政策措施。(责任单位: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等,各市州人民政府)

(十三)制定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技术研究院及技术研发基地。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支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动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技术研发基地。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环境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技术研发、融资、综合服务等自我能力。(责任单位:科技厅、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

五、建立有效监管和执法体系

(十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大环保督政约谈工作力度,落实环保党政同责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提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环保责任意识。全面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实现立案移交、行政刑事处罚无缝衔接。探索建立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民事行政检察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促进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环境保护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协调发展。加强重点排污企业和工业园区环保执法监察,对故意编造、篡改环境数据的违法企业,依法加大处罚力度。建立随机抽查工作机制。(责任单位:环境保护厅,省委组织部、监察厅、公安厅、省检察院、省法院等)

(十五)加快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实施《四川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及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排污企业和环保企业的环境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报送四川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作为相关部门实施协调监管和联合惩戒的依据。加强环保企业融资需求摸底调查,实时通过“货币信贷大数据监测分析系统”的“天府融通”平台建立、发布和共享“四川省环保企业白名单融资信息和监测评估情况”,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全省环保企业培育辅导,加大融资支持。相关信用记录按照有关规定在“信用中国(四川)”网站公开,其中涉及企业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同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四川)公示。对存在严重环境违法失信行为的主体,由发展改革、环境保护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探索对诚实守信的主体实施跨部门联合激励,推动环境信用体系与其他信用体系的有机融合。(责任单位:环境保护厅、省发展和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省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等)

(十六)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地方政府应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公布本辖区内水、空气等环境质量数据。排污单位应按照排污许可制的规定,及时公开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向社会公开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责任单位:环境保护厅等)

六、规范市场秩序

(十七)清理有悖于市场统一的规定和做法。市政公用领域的环境治理设施和服务,其技术工艺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应严格采用竞争方式,不得以招商等名义回避竞争性采购要求。竞标资格不得设置与保障项目功能实现无关的竞标企业和单位注册地、所有制、项目经验和注册资本等限制条件。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置优先购买、使用本地产品等规定。加快推进简政放权,简化注册审批流程。(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法制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商局等)

(十八)完善招投标管理。重点加强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市场监管,研究制定环境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强制信息公开制度。鼓励支持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治理项目自建机制。建立招投标阶段引入外部第三方咨询机制,识别公共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风险,平衡各方风险分担比例,推动风险承担程度与收益对等。加强从项目遴选、技术工艺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整体优化,提升环境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等)

(十九)建立多元付费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环保项目全周期绩效管理。研究制定环境PPP项目按效付费办法,建立受益者付费、政府付费、政府和受益者混合付费机制。地方政府应及时、足额支付环境服务费用。(责任单位: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十)强化监督和行业自律。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领域,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机制,重点对运营成本、服务效率、产品质量进行监审,研究探索中标价格跟踪披露机制。推动行业商(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建立行业内企业黑红名单制度,鼓励行业内企业依法相互监督。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发布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定额参考标准,有效遏制恶性竞争。(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等)

七、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

(二十一)改革资源产权制度和环境管理体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林地经营权,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示范和引导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户承包林地集中连片经营。加快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推进政、事、企分开,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加强草原和湿地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保护与资源开发、旅游景观开发、生态养殖、林下经济、乳品产业、沙产业等融合发展模式。改革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环境质量分级管理体制,依托现有机构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整合完善现有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责任单位:林业厅、农业厅、环境保护厅、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水利厅、省旅游发展委等)

(二十二)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体制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四川省实施意见,积极稳妥推进事转企改制,在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公司法》逐步改制成独立的企业法人。现有国有污水垃圾处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控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2020年底前,县以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形成市场化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体制。在县域范围内,探索对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和供水项目进行捆绑,实施统一招标、建设和运营。(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等)

八、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

(二十三)改组成立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现有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的优势国有企业为基础,探索改组设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平台,推进国有资产重组整合、股权多元化,发挥国有企业技术优势,提高国有资本的整体功能和效率。(责任单位:省国资委,财政厅、省金融工作局等)

(二十四)推进国有资本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按业务属性和市场竞争程度,分类推进国有资本和各类资本股权合作,广泛吸引各类非国有资本进入。鼓励在项目层面开展混合所有制,在确保国家对战略性资源具有控制力的基础上,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增强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放大功能。对于新兴治理领域、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高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稳妥推进员工持股试点工作。(责任单位:省国资委)

(二十五)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国企考核制度。差别化设置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上缴收益比例。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加大对企业节能、环保生态的考核力度,构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责任单位:财政厅、省国资委,省金融工作局等)

九、加强宣传教育,推进国际合作

(二十六)提高全民意识,强化公众舆论监督。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作用,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推动市场主体履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责任和义务。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鼓励有关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环境保护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等)

(二十七)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自然保护机构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对话交流,鼓励国外先进环保企业来川投资,鼓励环保企业参加各类双边或多边环保论坛、展览及贸易投资促进活动,跟踪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商务厅、省外事侨务办,环境保护厅等)

(二十八)推动环保企业走出去。培育国际化的环保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抓住机遇,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出口成套环保设备,承揽境外各类环保工程和服务项目。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鼓励环保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四川的绿色名片。(责任单位:商务厅、省外事侨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等)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标签: 大气治理

微信扫一扫
投稿联系:张先生 13844866317 新闻投稿咨询QQ: 35845245
邮箱:news#ne21.com(请将#换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