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三大难题”让污水处理厂深陷困境 未来突围的路在何方?

   日期:2018-03-15     来源:环保新课堂    浏览:17064    评论:0    
原本应该成为水环保最后一道防线的污水处理厂反成排污大户,近年来屡见不鲜。事实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治污反致污与其深陷资金困境不无关系。一些地方政府拖欠污水处理费成了“家常便饭”,部分污水处理厂因为运行经费不足,设备无力更新维护,功能参数降低导致维修费用和单位电耗增加,只能低负荷运转甚至停运。如此恶性循环,污水处理厂陷入治污反致污的怪圈。

深陷资金困境

高昂的污水处理成本,或许正让许多污水处理厂陷入困境。据一位颇有经验的污水处理厂厂长分析,不计管道维护投资,污水处理厂常规的处理费用为1.1—1.2元/吨。而平均污水处理费收入仅为0.79元/吨与1.2之间巨大的差距使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遭遇瓶颈,这也是中国水业市场亟需解决的巨大问题。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和特殊。截至2015年,青海污水处理厂数量从“十二五”前的13座增长至52座,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环保项目“三分建,七分管”。此前青海省政府曾明确要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资金主要以市县政府投入为主。对此,不少基层干部反映,项目建设勉强可以想办法腾出钱来,但建成投运之后的日常维护、运转经费捉襟见肘。

在位于黄河沿岸的化隆县,住房建设与规划局党委书记于海泉介绍,除了已使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群科新区日处理能力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已基本建好,总投资3633万元,其中地方需配套1450万元,由于财政匮乏,已欠施工单位1000多万元,准备通过银行贷款的方法解决。

而陷入困境的污水处理厂,不仅源自青海。根据2016年9月底江苏省环保厅发布的2015年国控重点企业环保信用等级等级最差的红色、黑色污染企业中,有超过一半为污水处理厂,南京市两家被评为红色等级的污染企业,全部都是污水处理厂。在之前环保部门定期发布的国控重点企业在线监控数据中,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名单中,污水处理厂占大多数,一些污水处理厂甚至每个月上榜。

南京市环保局相关处室人士介绍,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超标是其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在监测中可以发现,不少污水处理厂总磷、总氮、氨氮、固体悬浮物等指标都会超标,有的单项超标就可以达到4倍。”这就是说,污水得不到完全处理就被排放了。

按照我国对于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的标准,最高等级的一级A标准中,化学需氧量是低于50毫克/升,PH值为6—9,而对照地表水最差的劣5类水的标准,和一级A标准一样。“这也就意味着,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置过的废水,哪怕是达到最高标准,排出来也是劣五类水。”市环保局一位人士指出。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污水处理厂治污反致污与其深陷资金困境不无关系。通常,污水处理费涵盖在居民自来水费中,上缴地方财政。政府直接投资运营的污水处理厂每年根据运营情况申报所需费用。由政府采取PPP模式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则由地方政府按照既定合同拨付费用。

然而事实是,一些地方政府拖欠污水处理费成了“家常便饭”。曾经,陕西咸阳市东郊、西郊和南郊3个污水处理厂被拖欠费用累计达5000万元以上。2014年5月,环境执法局再次到咸阳检查,结果“地方政府仍在拖欠企业当年污水处理费”。

然而事实是,一些地方政府拖欠污水处理费成了“家常便饭”。曾经,咸阳市东郊、西郊和南郊3个污水处理厂被拖欠费用累计达5000万元以上。2014年5月,环境执法局再次到咸阳检查,结果“地方政府仍在拖欠企业当年污水处理费”。

无独有偶。据报道,前不久青海西宁一企业起诉政府违约拖欠污水处理费用3000万元……

污水处理费长期拖欠,由此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部分污水处理厂因为运行经费不足,设备无力更新维护,功能参数降低导致维修费用和单位电耗增加,只能低负荷运转甚至停运。此外,还会带来连锁反应。比如,西安周至县污水处理管理中心一度由于长期收不到污水处理费拖欠电费,被周至县电力局实施断电。“如此恶性循环,企业陷入治污反致污的怪圈。”马小现感叹。陕西省专项执法检查发现,在陕西,超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三分之一以上是因为当地政府拖欠污水处理费。

地方政府的资金不能及时拨付,无疑为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运行埋下伏笔。不过,聚光灯下,困局依然存在,即便这笔钱能够如愿按时到位。“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远超污水费。”马小现一针见血地指出。

具体来看,“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花不起那么多钱,所以导致了偷工减料的上一些设施。技术方面,一级A标准本身运行是不稳定的,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关键性指标超标,例如在北方冬季,总氮可能会超标。”北控水务集团技术总监贾立敏说。一方面是地方财政对污水处理费用的支付资金短缺,一方面是污水处理厂排放不达标形成的“妖魔化”。这样的问题如何破解?

如果污水处理厂提标势在必行,确定相应的调价机制则显得更为迫切。贾立敏提出,考虑到地方政府承受力,确立一定的调价机制对于提标后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十分必要。因此,“一种污水处理先进技术,对企业来讲可能很好,但是对全局未必适用。要分别考虑不同地方的水质改善需求,不能搞一刀切。国家标准首要是保全国污水处理底线技术;地方标准和排污许可证,则可以解决不同地方的特殊问题。”

“吃不饱”的困扰

当污水处理厂深陷资金困境时,另一问题也随之渐渐浮出水面。

“一些地区收水管网建设滞后,经常‘吃不饱’,部分地区甚至还存在管网雨污不分流,造成进水浓度过低、水量过大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在提供出的一份材料中,陕西省环保厅指出。


何为“吃不饱”?简单说即污水处理厂建而不运。如何定义“吃不饱”?业界的一个评价标准是运行负荷率,它由公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城镇生活污水产生量×100%”计算得来。按照住建部规定,“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在一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

但现实中,“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材料,2013年陕西105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规模344.6万吨,实际每天处理量为239.6万吨,整体运行负荷率70%。

在一些小城市,这一比例更低。如,安康市生活污水日设计处理能力14万立方米/日,实际日处理平均6.41万立方米/日,负荷率只有52.88%。甘肃省通渭县、临潭县的负荷率不到10%。日前,位于礼泉县的陕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厂被曝光,“因没污水可处理,自2014年5月建成后,一直未投入使用,现在部分设备已锈迹斑斑。”

斥巨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缘何“晒太阳”?“一方面当初建厂的时候很多属于‘一哄而上’,设计规划缺乏统筹,特别是在陕南地区;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网配套建设不到位。”陕西省住建厅副厅长任勇如是解释。

“重厂轻网”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实际来水量严重不足。“一个设计规模为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项目,实际来水量只有2万至3万吨,这种情况并不罕见。”陕西一污水处理厂企业负责人透露。

原因?任勇坦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资金来源不足。“目前中央层面对管网建设补贴额度是60万元/公里。说实话,可能连土方机械的钱都不够。”他认为,尤其是陕南地区,受地形限制,管网建设成本往往高达300万至500万元/公里。这中间的差额,只能靠地方政府自己配套。

与此同时,“管网在地下,一来建设难度大,二来老百姓看不到、绩效难凸显,容易被忽视。”住建部城建司水务处调研员曹燕进表示。不过,“污水管网建设已经引起重视。”她补充说。

愈发严峻的污泥处置问题

如今,更让她担忧的是愈发严峻的污泥处置问题。“就像厂网并重一样,泥水也应并重。”曹燕进称。

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附属产品,污泥是一种含水率高、富含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等物质的特殊城市垃圾。近几年随着污水处理业的快速发展,其总量不断攀升,以2014年为例,城镇污泥产生量为3600万吨。“只抓污水处理,不抓污泥处置,一下雨,污泥重新进入水体,再次污染土壤,岂不白搭功夫!”马小现说。

现实的确令人担忧。根据《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应达到70%。按照曹燕进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市污泥规范化处置率只有50%。眼下,陕西仅西安市内有3家政府选定的有资质的危废处置企业处理污泥,实际污泥处理量还不到污泥产生量的一半。

同污水处理一样,缺少资金也是各地污泥处理设施缺乏、进而影响无害化处理率的掣肘之一。据E20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4版)》,从BOT项目角度看,污泥处理处置全成本区间在150元/吨至500元/吨,平均成本为270元/吨,折合到污水处理费中约合0.2元/吨(按每万吨水产生7吨含水率80%的污泥)。
 
标签: 生活污水

微信扫一扫
投稿联系:张先生 13844866317 新闻投稿咨询QQ: 35845245
邮箱:news#ne21.com(请将#换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