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遭受塑料垃圾污染的相关报道很多,不过关于全球变暖导致海水酸化的言论还鲜少见。但这也证明,海洋生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污染考验,我国为加强海洋污染防治,从陆地和海里发起了双重攻坚。
不久之前,北极圈出现罕见的32度高温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结合小北极熊以塑料垃圾当玩具的照片公开,公众对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感到担忧。同时,环保人士也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到陆地污染和全球变暖所引发的海洋连锁反应。
如今,新一轮科学研究指出了一个新论题,即全球变暖除了诱发海平面升高,北极圈高温之外,或还是放大海洋水体酸化的罪魁祸首。目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分析历次北极科考数据之后已经确定,北极酸化水体在以每年1.5%的速度扩张,触目惊心。
专家分析,海洋水体酸化不仅是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或者影响物种变异的方向,还可能有未知的后果。早在之前的研究中就已经显示,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海洋“荒域”已经收缩到了13.2%,可见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而更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塑料垃圾污染,公开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900万吨塑料垃圾会流入海洋,而被撕扯破碎的塑料垃圾会演变成更难以捕捉到的微塑料。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态圈而言,海洋污染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年来针对性措施也是层出不穷。
我国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已经明确提出,以生态优先,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实际上,海洋资源,从海水淡化获取的水资源,到近海养殖获取的生物资源,再到海洋远航获取的交通资源,以及从海洋风能和潮汐能获取的清洁能源资源……不一而足,却处处是宝。
因此,在高质量发展命题下,海洋蓝色经济也需要全面走向生态可持续,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从岸上来说,我国针对“白色污染”,针对快递和外卖塑料垃圾,针对黑臭水体治理,针对“散乱污”废水直排等等,一系列部署都相应落地。
都说海洋污染,根源在岸上,所以控制住污染物入海总量,进行有效拦截是必要的。目前,在实践中被认可的河长制已经开始延伸出湖长制、滩长制,甚至是湾长制,这对更好地监管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的环境质量以及环境违法行为是有助益的。
当然,岸上污染治理与海洋保护同步也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已经在不断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据说对海洋微塑料的监测调查行动已经从近海向四大洋和南北极区域扩张。不管是漂浮垃圾分布,还是海底生物研究,源源不断反馈回来的数据都将成为找到切实可行的污染管控良策的基石。
近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就明确表示,将启动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此次执法的重点在于各项海洋保护规划的落实情况、监管保护以及各类活动影响的基本情况、配套法规的制定情况、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对贯彻和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意见和建议。
这也证明,我国海洋保护工作力度有望再提升,并且以污染防治为核心进行后续海洋开发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海城市也将陆续就如何保护海洋,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为命题进行下一步部署。
如深圳市,刚刚发布了《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年——2035年)》,划区管理海洋空间。严格保护区、环境改善区、综合协调区、重点治理区,条理清晰,焦点鲜明,向海陆统筹联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除了当局的努力,海洋污染的危害性宣传,以及关于海洋保护的重要性教育都是被提上了日程的。一些地方甚至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办青少年海洋科普活动,以激发兴趣引起关注,从了解开始学会爱护海洋。
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将为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加码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