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绿色发展成就西安样板

   日期:2018-09-11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2266    评论:0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地区,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盛唐时期的“灞柳风雪”曾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在民间盛誉千年,位于浐水与灞水之间广运潭,是全国著名的漕运码头。

随着时代发展,曾经的繁华之地也曾遭遇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河流污染、垃圾围水、沙坑遍布。浐灞生态区经过14年的大力度、全方位和高标准综合环境治理,构建起了以湿地、林地、绿地等组合形成的生态体系,建设了西安市城区范围内面积最大的湿地景观区域和生态带,不仅重现了“灞柳风雪”的生态胜景,还成为西安生态建设样板。

生态优先

构建天然生态系统

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实施“截污、围湖、修堤、增绿、碧水、美景”六大生态工程,着力构筑天然的全域生态系统,建成截污管网220公里,源头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共修建13座拦水坝,生态公园5座,河流湿地面积达到2.3万亩,形成广阔壮观的水面景观;建设生态化堤防及沿河景观带52公里,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草灌木结合的生态护岸建设,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浐灞河水质恢复至地表IV类,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西安世博园

西安世博园是浐灞生态区成立后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点项目,位于灞河东岸,东到世博大道,北接东三环,自2004年底开始建设以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园内景观用水引自灞河水,形成湖中有岛、岛洲相连,洲内有潭、积潭成渊的良好生态景观,区域生态涵养功能显著提升。

2011 年4月28日~10月22日,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的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行,参观人数超过1500万人(次)。世博会结束后,按照“总体保留、丰富提升、科学利用、惠民利民”原则,秉承 “绿色引领时尚”理念,依据5A级景区标准,提升改建为集园艺景观、历史人文、生态环保于一体的市级公园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延续世博园效应、展示西安未来生态家园模式的旅游景点,同时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又一场所。世博园既是西安市东部一道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也是对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进行展示、研究、利用的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柔性治水

恢复河湖自然状态

浐灞生态区按照“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融入城市”的柔性治水理念,着力构建形成具有自然再生能力的生态系统。在建设中高度注

重生态保护,因地制宜,按照原有地形条件和区域特点,依托自然状态进行综合开发治理。

根据“聚沙成岛、聚水成湖”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河道两岸堤防进行生态化改造,河道清淤疏浚及绿化栽植,恢复自然风貌,丰富群落关系。依托原有自然状态,从过去的无度索取和肆意破坏转变为有序开发和全面保护,实现河流休养生息,环境自然修复的目的。

按照先河道、后河滩;先解决水质、后解决水景;先保护生态、后合理利用的工作思路。逐步实施河道修复、人工湿地、自然保育、标志性建筑、景观及绿化等工程,利用废弃沙坑营造湖泊水系,利用原有乔木营造林地,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土方造型,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和干预,为动植物留足生长空间,营造自然的动物栖息地,始终严格控制人工建筑数量。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生态区北端的灞渭三角洲区域,总规划面积581公顷,其中一期中心区占地总面积302.51公顷,公园以水为纽带,以林为背景,通过对河道及滩涂地区自然植被恢复、沙坑改造及垃圾清理,形成水面面积2200亩,林地面积2000亩。

自2013年4月29日建成开放以来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人工湿地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园区水质,园区引灞河水入园,经过湿地植物、微生物的物理过滤、吸收和分解,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高达60%、90%、88%和69%,园区总出口的水质达到地表Ⅱ类水标准。

系统推进

构建浐灞生态廊道

浐灞生态区作为连接渭河生态带与秦岭生态带的城市走廊,在打造东部新国际文化交流轴和生态型现代服务新中心过程中,坚持系统推进,规划引领,整合现有自然生态景观、交通设施以及商业网点等城市服务设施,全面推进由绿廊、慢行道、服务设施(驿站)和标识体系等组成的生态廊道建设,优化城市绿色出行空间,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区域经营服务水平,将生态绿廊建设成为开放、智慧的共享平台,沿浐灞河构建滨水慢行交通网络,修建带状沿河公园以及口袋公园。

目前,已建成沿河景观绿带52公里,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景观体系,将亲水绿带与周边城市、乡村开敞空间相融合,使浐灞河不同区段两岸景观风貌各具特色,构建一带引领、串珠成链的生态景观空间格局。

桃花潭公园

桃花潭公园位于浐灞生态区核心地带,浐河下游,占地面积约1516亩,是浐灞生态区在浐河生态治理中实施的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并举的生态示范项目。公园利用建筑垃圾进行河堤建设和土方造型,精心堆出10万多立方米的湖心岛,在岛上广植桃树,同时,通过建筑垃圾回填沙坑,在河道清淤辟出600余亩的湖面,重塑河道水系景观,使其成为浐灞生态区先期建成的生态工程和形象展示重要平台。

技术引领

形成全域生态系统

生态治理是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过程,浐灞生态区充分利用西安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目前,已与中科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分别在空气污染研究和水环境治理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在新能源开发、再生资源利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全面开展共同研究开发,初步形成了低碳、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系统。

城市供热系统

全面优化城市供热能源结构,构建以城市集中供热为基础,以区内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余热利用(污水源供热)为先导,以干热岩、浅层地热为补充,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辅助的城市综合供热系统,利用区内大面积绿化等有利条件,推动分布式供热系统建设。

大力推广污水源供热技术应用,缓解集中供热大气污染,完成污水源供热项目4个,在建3个,累计供热面积42万平方米。

再生水利用

将再生水利用作为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途径,依托区内4座污水处理厂,以实现4座污水处理厂组网并联,全区域综合利用为建设目标,加快再生水管网及生产设施建设,使区内工业冷却、道路保洁、车辆洗涤、建筑施工、绿化养护、环卫设施及景观水体全面使用再生水,推进再生水的资源化、效益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再生水市场化运营,今年以来,再生水利用量约860万吨,铺设管网9公里,已启动浐灞半岛A4、A5、华夏文旅等项目再生水利用项目。

垃圾分类处理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将资源再生利用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有机融合,大力建设合理、高效、节能、环保、有序的垃圾回收运输处置与管理体系。充分依托西安市垃圾处理总体规划,系统推进园林废弃物、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和区域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建设,同时,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处置的普及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

浐灞生态区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利用区域现有生态环境优势,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流、湿地等自然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基础设施,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设计建设理念,通过屋顶绿化、透水铺装、集水工程等措施,开展浐灞生态区海绵体建设,最大限度提升区域对雨水资源的吸收、蓄渗、净化和再利用能力,努力将浐灞生态区建设成为会自主呼吸的海绵城区。

浐灞生态区加强治气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以来,浐灞生态区重点围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增绿”6个方面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治理力度,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1月~7月,浐灞生态区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6.96,较去年同期下降11.5%,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向好。PM10平均浓度1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PM2.5平均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臭氧平均浓度18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优良天数为91天,同比增加5天。

浐灞生态区大气治理工作主要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加大非化石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新能源使用面积已达40多万平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7万吨。

持续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和宣传活动,累计检查各类机动车4361辆,查处超标车、黑烟车589辆。

全面强化扬尘防治措施。对建筑工地扬尘防治实施“红黄牌”制度,道路保洁落实“以克论净,深度保洁”标准要求。累计共检查建设工地2000余家(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68份,停工整改39家(次),及时督促整改扬尘问题。

从源头把关,全力减轻面源污染。辖区内26家4S店全部完成有机废气深度治理改造,27家加油站全部完成三次油气回收改造。检查餐饮单位2600多家,整治1783家,下发限期整改单700多份。完成200多家散乱污企业清理取缔工作,移送公安部门4件涉嫌环境污染违法案件,行政拘留4人。

增绿抑尘减雾霾。新增、提升绿地80万平方米,全力落实增绿治霾措施。

建立治霾网格化管理制度。建立了1个二级网格、6个三级网格和38个四级网格,实施行业主管、属地网格双重管理体制。

探索推进科学治霾。与中科院地环所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战略合作关系,完成生态区大气颗粒物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和大气臭氧成因初步分析报告。

浐灞生态区接下来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一是打好治霾常规战。高标准开展建筑工地扬尘防治、道路保洁、散煤整治、餐饮油烟治理、机动车尾气整治、焚烧问题治理、散乱污清理整顿、有机废气治理等各项治霾常规工作措施。二是打好治霾生态战。大力推广干热岩、中水源等非化石清洁能源,在满足冬季供暖的基础上增加夏季制冷功能,既可有效治理冬季雾霾,又可防治夏季臭氧,实现能源节约利用。三是打好治霾科技战。继续深入推进与中科院地环所等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依托科研成果,实现科技治霾。加强数据测试分析,为精准治霾提供靶向定位。 
 
标签: 西安

微信扫一扫
投稿联系:张先生 13844866317 新闻投稿咨询QQ: 35845245
邮箱:news#ne21.com(请将#换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