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涉及五大源、10余个部门、40多个行业、50多张报表、近2000项指标,涉及大量原料、工艺、燃料、产品、污染治理设施等数据,如何确保调查、获取、上报的数据真实、准确、全面?结合普查工作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要上下联动,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省级机构尽力保“真”。省级机构具有技术力量雄厚、信息获取全面、对接协调畅通等优点,便于灵活选取人工、软件等方式。可以运用均值法、匹配法等,从宏观上、全局上对数据进行比对核实、量化处理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市县。之后,市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查验、核实,既节约了人力、财力,又提高了审核效率。
具体可以围绕单位产值或产量的能耗、水耗、原材料消耗量与全国或地区的平均水平对比分析,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匹配分析等。清查结束后,省普查办及时组织全省有关行业、领域人员、专家,从宏观上对全省清查数据,分源、分行业、分区域进行量化匹配校核,进一步确保各县(市、区)清查数据符合客观实际。
市级机构全力保“准”。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市级机构人员因岗位职责所系,围绕普查文件、技术规定、指标含义、细则规范、相关资料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学习,理解掌握比较全面、深刻、细致,便于依据普查报表规定、指标范围、软件设置等刚性节点,对各县区普查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填报是否规范、数值是否合理、指标是否异常等个体数据,逐企业、逐报表、逐指标进行把关审核,并指导县区进行再调查、再处理、再加工,确保上级机构获取、处理、审核的数据规范准确有效。
比如,入户调查数据入网后,陕西省各市普查办在省普查办技术指导、支持下,专门抽调人员,利用一周时间对辖区各县(市、区)专网数据逐企业、逐报表、逐指标进行了集中审核。此举有效缓解了入网数据填写不规范、前后不一致、空值零值多、逻辑不相符、数量级错误等基础性问题,为后续产排污系数核算奠定了良好基础。
县级机构聚力助“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级机构就是身处普查最前沿的一根“针”,不管什么库、什么名录、什么清单,都需要县级机构一一比对、排查、核实。县级机构工作人员对辖区地形地貌、道路交通、产业布局等方面情况比较熟悉,便于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将普查基本名录,与从统计、电力等部门获取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业用水大户等名录清单进行比对核实。一旦发现说不清、辨不明、档不全的线索、企业,及时按照普查流程查一遍、填一遍、审一遍、核一遍,确保普查名录库不重不漏,数量增减变化有源可溯、有据可依、有档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