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护好夏季“大水缸”确保饮水安全

   日期:2019-07-17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5461    评论:0    
安徽省肥西县环保局日前接到群众投诉,称流经某镇一条水渠的水质呈酱油色,水面漂有死鱼,疑似附近的垃圾填埋场渗水所致。经周密排查后确认,酱油色是由于多日高温、少雨、水渠流量下降导致水生植物腐烂所致。由于这条水渠是饮用水源水库的补水渠,相关部门立即采取截流截污等处理措施,消除了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隐患。

夏天由于高温、干旱、洪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增多,危及城乡“大水缸”的安全。对此,笔者认为,必须要采取措施保护“大水缸”,让市民用上“放心水”。

首先,要未雨绸缪应对突发情况。夏季经常会出现持续高温、多日干旱、特大暴雨等异常天气,导致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威胁,甚至会短时间失去饮用水功能。因此,地方政府应针对夏季容易发生的异常情况,提前做好备用饮用水水源工作,做到有备无患。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备用饮用水水源,无异常气象情况时,可用作农业用水。正常饮用水水源一旦告急,就能保证人们的饮用水之需。

其次,做好夏季“大水缸”的生态补水。盛夏季节,容易出现持续高温干旱以及暴雨天气,导致饮用水水源出现“枯水期”或“丰水期”,使水源地的自净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供水质量。有关部门需应势而动,启动生态补水应急措施,保持库区水源正常储蓄量。要及时打捞水面垃圾、枯枝、杂草等漂浮物,保证供水安全。生态补水备用水源存在困难的,应在平时与周边或跨区域的上游市县建立供水关系,落实生态补水水源。

第三,加强夏季饮用水水源监管执法。要做到内外结合、上下游同步监管到位,在对一、二级保护区内建设项目、排污口、水上旅游、垂钓等活动加强监管的同时,更要加强准保护区以外区域的污染管控。饮用水水源是河道补水的,要根据输水线路的实际情况,强化流域管控,应将补水河道两岸300米-500米范围划为夏季饮用水水源“延伸保护区”,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等措施,将入河污染控制到最小。

第四,强化饮用水水源跨区域的“保护联助”。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夏季饮用水水源补给一般需跨区域输送,饮用水水源的环境管控难度也因此加大。因此,应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跨区域支持援助机制,由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协调,水源输送方和受益方定期就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协商,协同查污治污和执法,饮用水水源受益方也应给予输送方合理的水资源费补偿。 
 

微信扫一扫
投稿联系:张先生 13844866317 新闻投稿咨询QQ: 35845245
邮箱:news#ne21.com(请将#换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