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进冬季清洁取暖,一头牵着百姓温暖过冬,一头连着蓝天白云,都是民生工程,两个民生都要保障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在南方是否应该供暖的讨论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前,内蒙古如期进入了供暖季。享受温暖之余,人们也在担忧,雾霾会不会加重?
内蒙古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大部分地区采暖期达6个月,呼伦贝尔市部分地区采暖期长达9个月。推进冬季清洁取暖,一头牵着百姓温暖过冬,一头连着蓝天白云,都是民生工程,两个民生都要保障。
从当前来看,大部分城市城区清洁取暖比例较高,部分盟市所在地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还在通过散烧煤供暖,旗县和乡村集中供暖占比较低,绝大多数采用未加装环保设施的分散小锅炉或传统燃煤炉。这种取暖方式,取暖效果差且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散烧煤被公认为是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同样烧1吨煤,散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燃煤电厂的10倍以上。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对散煤进行了治理,用清洁能源替代散煤。2013年-2017年,我区累计淘汰燃煤锅炉5358台,但全区每年散煤燃烧量仍超过1500万吨,解决散烧煤供暖已刻不容缓。
带来温暖、蓝天的同时,清洁供暖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推广电采暖,可以消纳低谷电力,缓解电网调峰和供热矛盾。我区风能资源丰富,供热需求大且供热地点相对分散,非常适宜利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分布式供暖。这样既利于缓解弃风限电问题,又利于减少燃煤污染排放。
改善空气质量,散煤控制是关键。但控制散煤后,该选择哪种方式实现清洁供暖?必须“宜”字当头,充分评估自身资源禀赋和群众承受能力,统筹规划、稳妥推进。许多地方采用“煤改气”“煤改电”双替代,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效果显著。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药方并不能完全解决清洁取暖问题。单从能源供应的层面看已是困难重重,再加上每年的财政补贴负担、安全等问题,清洁取暖工作将面临诸多挑战。日前,自治区发改委出台了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提出因地制宜使用供暖热源,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应该说,这是切实可行、居民欢迎的清洁取暖策略,将为清洁取暖的推进按下“快进键”。
经过这几年的持续推进,清洁取暖的技术难度并不大,重点是要做好政策衔接。选择清洁取暖,屋里干净了,不用半夜起床添煤了,极大提高了生活品质,深受老百姓欢迎,但也有疑虑:暖不暖、贵不贵、方便不方便。有农民坦陈,用电确实干净,但经济成本太高。先用后补,心里没底,根本不敢敞开了烧。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一方面,要坚持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先立后破,各地根据气源电源等落实情况,合理确定散煤治理计划,确保老百姓用得上;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补贴机制,确保老百姓用得起。
在自治区政协“治理散煤燃烧、推动清洁取暖”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地广人稀,环境容量大,越是自然条件好,越容易让人产生大气污染防治压力不大的感觉,对推进清洁取暖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体现在行动上,就容易导致工作推进缓慢。思想认识问题,是解决清洁取暖工作中的一大障碍。季节性污染问题突出的呼和浩特市,提出年内完成17万余户居民取暖清洁化,这是意识到棚户区、城中村、城边村燃煤散烧的严重后果,对群众关切作出的积极回应。既要暖气又要好空气,理应成为各地的施政所向、当务之急。
全区清洁取暖率2019年达到50%、2021年达到70%,这是自治区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目标。政策更加有力度,惠民更加有温度,广大人民群众必将在更多个蓝天白云下,度过一个个温暖的冬季。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