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初在做生物质清洁取暖时,北方地区正如火如荼地推广煤改电、煤改气,上级政府对于我们的技术路线并没有明确支持,可以说,我们是偷偷干的。”虽然现在“阳信模式”已经成为生物质清洁取暖的典范,得到国家能源局、住建部等多部门的“点赞”,但说起这一模式的建设历程,阳信县副县长张新国在庆幸之余,仍有许多无奈。
张新国的无奈并不“孤独”。在日前的调研采访中,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在被视为“难啃的硬骨头”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中,作为影响农村清洁取暖效果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
面临“三座大山”
“清洁取暖项目实施力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政府没做好准备、企业没做好准备、用户也没做好准备。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上下为难,出力不讨好。”山西的一位基层政府人士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因为县级政府通常不参与省市级的清洁取暖规划,所以,对于省市下达的任务往往很茫然。虽然乡镇工作人员对于民众的取暖需求比较了解,但对于政策与实际脱钩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办法。只能走走瞧瞧。“让做的就做点,不让做的就等等。”
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副秘书长任彦波认可。她认为,政策规划和实际情况差异带来的项目落地难是基层政府在农村推广清洁取暖面临的最大难题。基层政府要做到规划目标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可选择技术路径范围有限,项目实施迫不得已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脱离‘宜’字。”
“另一方面压力来自于对居民工作的难度很大。”任彦波进一步表示,居民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加以引导,政府工作人员成了“推销员”。
第三个压力则是地方政府面对的财政补贴资金短缺问题。
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某地对煤改电和煤改生物质提出每户9000元的初始投资补贴,其中市和县各出资4500元,2400元的运行费用也平均分配到市和县级政府。但这对于县级政府来说根本负担不起,最后只得作罢。
缺乏长远规划
那么,这些困难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参与了大量一线调研的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广青发现,在其走访的诸多地区,主管清洁取暖的地方发改委提供的很多规划、方案等文件明显雷同,甚至到了让人怀疑是否照抄照搬的地步。“这说明,地方政府部门对于清洁取暖缺乏长远规划。但并不是他们不想长远打算,而主要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没时间规划。”刘广青表示。
前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则认为,虽然许多地区都出台了各自的清洁取暖推广计划,但却缺乏相应的可行性分析。该人士坦言,以煤改电为例,某市计划推行2-3万台电采暖设备,并将任务目标下发到县一级,但却没人分析如此大规模的使用采暖设备需要多大电力负荷。而实际上电网的增容增压需要省一级规划审批,往往需要2-3年才能真正实现。此外,电网增容增压后,又面临着夏季不取暖时用电量下降的损失。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虽然目前农村清洁取暖声势浩大,但却缺乏实实在在、真正有价值的示范试点,相应地也就没有稳定运行、真实可靠的支撑数据。这也使得基层政府面临着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的尴尬境地。
“我们推广生物质清洁取暖时,对于燃料及与之搭配的炉具的标准有时很难把握。要不就是没有相关标准,要不就是标准定得太高,超出实际需要。”对于推广清洁取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张新国深有体会。
还需系统思维
要解决基层政府在推广清洁取暖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中国投资协会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庄会永认为,还应在现有机制中寻找出路,既要尊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要遵守国家相关“禁燃区”的规定,并积极在禁燃区外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路线。
“我倒认为相应的政策可以调整一下。”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进一步表示,对于清洁取暖技术路线的选择,不应给予基层政府太多限制,应将关注点主要放在排放上,而非燃料品种。“在没有新的能源形式出现的情况下,燃料使用的技术进步是推进清洁取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创建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真正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政府的工作重心由组织招标转移到对项目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在谈到将基层政府从清洁取暖的压力中解放出来时,任彦波认为,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应是明确清洁取暖的发展方向并出台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持,进而搭建产业科技创新的平台。这样一方面能避免低价中标和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另一方面也能实现社会投资最少、资源配置最优、节能减排效果最大化。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日前召开的农村清洁取暖座谈会暨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风会上则表示,基层政府在推广农村清洁取暖中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当前农村清洁取暖的综合性难题,因为农村地区本就覆盖面大、分散、且在经济上处于弱势。要推动农村清洁取暖问题的解决,就要将其与农村的其他问题结合起来,如秸秆、禽畜粪便的处理等。同时,农村清洁取暖一定要符合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基本要求,避免浪费带来的成本增加。此外,还要探索更多的能源利用模式,如生物质沼气化等,真正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因地制宜、多能互补。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