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经济部公布明年度再生能源趸购费率草案,大幅调降离岸风电电能补助。趸购费率从今年的每度5.8498元下调至5.106元,五大离岸风电开发商沃旭能源(Orsted)、达德能源(wpd)、玉山能源、北陆电力(Northland Power)以及哥本哈根基础建设基金(CIP)联合出面表达不满,强调无法接受,扬言不排除退出离岸风电开发计画。
几乎同时,欧洲商会银行委员会拜会金管会主委顾立雄,游说政府放宽保险业承做离岸风电融资相关规定,让保险业参与有外国官方信用保证机构做保的联贷案(风场兴建期间),及已与台电签署购售电合约的贷款案(风场商转后)。前案数天前已经确定放宽,后案也有可能在外国商会与业者压力下跟着开放。
从今年年初开始,金管会为了协助推动台湾离岸风电产业发展,让开发商能找到更丰沛资金来源,一口气开放多项融资举措,如放宽外国银行对单一客户的授信上限、开放外国银行在台分行发行新台币计价债券、针对《再生能源发展条例》认可的绿能业者融资可不受年营业额350亿元限制等,可一窥端倪。
上述两件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方面,经济部虽已将明年趸购费率调降至5.106元,但仍远高于国际水准。以美国第一件大型离岸风电项目Vineyard Wind为例,跟台湾同样是从零开始,但2018年决标时,第一阶段收购价格却仅有每度2.294元(以新台币匯率31换算),第二阶段则约为每度2.015元。即使每年以2.5%调整,经过20年后,第一及第二阶段的收购价格仍只有每度3.6773元及3.2212元,都还是远低于台湾明年的趸购费率5.106元。
难怪日前监察院提出离岸风电调查报告并纠正经济部,认为经济部设算的趸购费率并未精准掌握近年风机机组大型化与施工技术成熟,造成电力平准化成本(LCOE)下降的趋势,才会高估趸购费率。结果隔没几天,几家主要在台离岸风电开发商就发表联合声明,认为台湾已成功吸引全球离岸风电开发商及投资者,绿能政策不应再走回头路,否则将错失大好良机。看着多方角力,不免令人想问,这样的趸购费率机制真的没有问题吗?
另一方面,参酌国外发展离岸风电经验,在融资问题的处理上,多是以无资产担保的专案融资进行,唯一还款保证就是购售电合约(PPA)。这也是为何开发商普遍不能接受趸购费率调降的关键所在,因为除了会压缩自身的利润外,也会影响到跟银行团争取联贷的规模与利率水准。问题是,购售电合约的还款保证,本质上有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购售电合约生效的大前提是风场能够持续且稳定发电,进而确保开发商能够有足够现金流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否则,一旦因颱风、地震或土壤液化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发电不继、现金流中断,银行就得面临巨大的倒帐风险。这都是政府在推动离岸风电产业发展时必须特别考虑的。
“先求不伤身体,再讲求效果。”这是坊间流传很有哲理的一句谚语。套用在银行授信上,就是首重风险,其次才是利润。离岸风电看似商机无限,但由于工程复杂且建置期间漫长,加上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庞大的风险。即使建置完成,开始商转后也得面对天灾或场域环境改变等不可测因素,真实情况并不如政府鼓吹的那么美好。换句话说,这个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尚在未定之天,但前期要求金融业者配合政策投入的融资资源,恐怕将成为沉没成本、覆水难收,重演过去两兆双星的钱坑噩梦。
要反问政府的是,即使发展绿能、追求永续是国际趋势,但硬要在2025年达到绿能发电占比两成目标,将承担庞大的成本与风险。以核养绿公投既已通过,自应採滚动式调整政略,降低成本与风险,减轻未来电价逃生的压力。
以这次离岸风电趸购费率调整的争议来看,为何这些国外开发商有恃无恐,敢直接挑战经济部威信,就是抓住政府2025绿电占比大限的小辫子,赌政府不敢得罪他们。这是何其悲哀的事。
最后要追问国民党,美国收购离岸风电每度仅2.294元,台湾调降后仍高达5.106元,台湾比美国贵1倍多,其中缘由不值得查清楚吗?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