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理论储量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专家认为,我国发展太阳能的自然条件优越,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潜力很大,但需要时间。?
7月3日,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马胜红和他的同事开始了“送电到村”太阳能光伏项目的研究。
“如果这一项目国家发改委能批准立项,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马胜红告诉记者。这对近来“遇冷”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应该是个利好。
6月初,保定天威英利海外控股公司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然而这家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企业并未像无锡尚德一样受到追捧,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股价在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
尽管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最近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纽交所上市过于扎堆儿。算上英利,目前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已经有7家,“这么多家公司集中上市,市场肯定不会像刚开始那样火爆”。
但是,这种情况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担忧。
“目前我们不看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投资前景,我们不知道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中国的光伏产业究竟能走多远?”一位专业投资人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源于“送电到乡”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光伏产业是从‘送电到乡’这个项目上发展起来的。”马胜红说。
据了解,2002年原国家计委启动了“送电到乡”工程,其目的是利用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拥有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建设独立离网运行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以此来解决无电地区农牧民的生活用电问题。
“送电到乡”扩大了国内光伏发电的应用市场。统计显示,2002年以前,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一直徘徊在5兆瓦左右;2002年到2004年,国内光伏市场大幅攀升到20兆瓦左右。然而,2005年又迅速回落到5兆瓦左右。“这是因为‘送电到乡’项目结束了。”马胜红说,本来按照预期应该继续开展“送电到村”,“因为‘送电到乡’的机制出了问题。政策不稳导致中国市场出现了大起大落”。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为什么‘送电到乡’没搞好,如果‘送电到村’能继续开展,也许中国的光伏发电市场就能发展起来。”对于这件事,马胜红显得很无奈。
但是,天威英利行政部的李伟认为,‘送电到乡’还是给了国内很多光伏企业一个起步的契机。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兆瓦,当年产量达到200兆瓦。
产能扩张 应用乏力
现在国内太阳能光伏企业开始进入产能扩张时期。
据了解,无锡尚德2005年的产能仅为82兆瓦,而2008年的目标则直接跳至600兆瓦。
此次英利海外筹得的3.5亿美元也将用于三期扩建工程。英利表示,如果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07年中期产能达到200兆瓦,2008年达到400兆瓦,2010年年底达600兆瓦。
此外,林洋新能源也将近期产能目标定在了400兆瓦。南京中电、上海太阳能、新疆新能源、杉杉尤利卡、常州天合、台湾茂迪等企业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和电池片产能也会有1-3倍的提升。
但另一个事实是,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始终徘徊在7兆瓦左右,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95%以上出口到国外,其中德国是最大的买家。可以说,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几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国来支撑。然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德国市场逐渐疲软,光伏产品开始外流,汉堡港出现了大量压港现象。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明确制定了到2020年国内光伏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800兆瓦的目标。2006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经到1600兆瓦,这意味着仅过去一年的产能就可以基本满足未来十余年后的规划目标,而去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实际装机容量只有1420兆瓦。也就是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求。
与此同时,日本的主流太阳能电池供应商也开始斥巨资大量生产太阳能电池,其中包括三洋电机、夏普和京瓷。
“现在看来市场是有些紧了。”对此,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电池技术实验室研究员王文静分析认为,刚开始光伏发电产量没那么大,需求突然变大,出现了暂时性的供不应求。现在情况变了,市场增量每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