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新能源产业链的复工复产、开工建设也受到了极大的波及。初步判断,陆上风电建设工期可能受到三个月到半年以上的影响,海上风电受到的影响则更大。
与此同时,按照我们国家的能源管理政策,2018年年底前核准的风电项目必须在今年年底并网,才能拿到当时核准电价。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行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实际相悖或相矛盾的一个时间节点。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之下,我们建议国家能源管理部门能够适时调整国家能源政策,适当延长项目并网时间,给风电行业留出更多的时间窗口。
在过去的一年,在国家竞价、平价政策的调整下,2019年国内风电行业进入抢开工、抢并网、抢建设、抢风机,这样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当然,“抢装”这种产业形态并不是行业所希望发生的,也不是产业发展的常态。但是,在“抢装”的大潮之下,产业链的各方都不希望被落下。
在“抢装”的刺激下,一系列连锁反应在产业链内快速传导。首先表现为新能源投资企业在过去一年大幅增加了新能源行业的资本开支,大幅增加了行业的招标采购规模。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风电行业招标规模在7000万千瓦左右,其中陆上风电招标规模6000万左右,海上风电1000万左右。这一巨量招标规模远远超出我们风电产业链的供应能力,更超过了电网公司并网消纳的能力。
在一系列的“抢装”影响下,风电行业的发展秩序和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表现在风机制造环节,主流风机设备价格从2018年年底3300—3500元/千瓦,上涨到4000元/千瓦以上。风电设备成本大幅上升,推高了很多风电项目的工程造价。诸多“抢装”项目的经济收益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抢装”的格局之下,风电主要零部件处于供不应求或者说严重短缺的状况。比如,风机叶片填充材料巴沙木供应不足,在巴沙木的原产地美洲,许多资源已经被投资企业快速圈占。这一状况影响国内风机叶片的生产交付。
另外,在全球疫情影响之下,诸多国家采取了管制措施,风机核心零部件的进口受到影响,影响风机的交付和项目开工建设。
我们预计,在政策影响之下,风电“抢装”会在2020年、2021年, 甚至在2022年仍然会持续。在“抢装”的影响之下,产业发展会面临着几点隐患和风险。我们研究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抢装”之下风机设备和零部件质量风险,可能影响未来风电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大量“抢装”项目并网对电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弃风限电的矛盾有可能重新加剧。
第三,随着“抢装”项目的增加,新能源补贴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财政补贴压力将与日俱增,新能源企业的现金流也受到影响。2019年年底,全国新能源补贴缺口在30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补贴缺口规模超过万亿,这是一个巨量的资金缺口。“抢装”在无形之中加剧了这一矛盾。
第四,在“抢装”的大潮之下,塔筒、叶片等产业链公司选择了产能扩张。但是,在“抢装”结束之后这些扩张的产能有可能成为过剩产能,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抢装”的核心驱动力是国家政策调整。我们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新能源行业也特别希望政策能够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我们建议能源管理部门能够适时调整风电并网的管理政策,适当延长并网期限,给新能源企业更多的时间窗口,以重树新能源开发企业投资新能源的信心,稳定行业发展预期,保持全社会投资稳定。
当然,风电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仍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加强成本管控、共同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提高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