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建言“十四五” | 武钢:适当延长风电项目并网期限、发行补贴特别国债

   2020-08-31 潇湘晨报37470
核心提示:徐福顺:十四五期间国有资本应向这些领域集中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徐福顺表示,十四
徐福顺:

“十四五”期间国有资本应向这些领域集中

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徐福顺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要继续当好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顶梁柱、主力军和国家队,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力量、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力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力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可靠引领力量。

徐福顺表示,“十四五”规划中,应聚焦体现中央企业重点任务,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之下,着力推进布局结构调整,提升中央企业控制力、影响力,加快打造产业新体系。

为此,徐福顺建议,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提供普遍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的行业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加大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力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同时,应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中央企业竞争新优势,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注入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新模式,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服务业一体化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加快打造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引领企业加快向中高端跃升;着力由大规模资源投入形成的要素驱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换,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瓶颈,加强优势前沿技术布局,优化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形成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创新体系,实现发展动力根本性变革,全力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着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积极倡导和推动多边自由贸易机制,实现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进口来源多元化、投资合作伙伴多元化,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变革,夯实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有效应对时代新挑战,以对标世界一流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全面提升战略引领和管控能力,全面提升资源配置和资本运营能力,全面提升数据集成分析和管控能力,做好应对任何形式风险挑战准备,全面推进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曹培玺:

“十四五”规划应更加强调协调性

“‘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做好现代能源体系这篇大文章,树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政绩观念,扎实推进能源产业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曹培玺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如,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能源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我们应加强形势研判,多种视角深化思考,健全能源领域保障机制,制定重大风险应对预案,同时加强能力建设,将应急保障能力作为能源领域各部门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提升整体应对能力。

就能源领域来讲,曹培玺表示,“十四五”规划目标应遵循我国清洁低碳发展要求。当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等交互式能源设施广泛接入,数字化、智能化正在快速地向电力领域融合,众多因素导致能源安全问题凸显。同时根据我国温室气体减排与非化石能源占比等目标,考虑我国煤电目前利用小时数较低的特点,科学合理制定目标,动态调整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为行业长期发展提供引导。

“‘十四五’期间,应充分研判间歇性电源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大范围替代等新形势、新特点,做好应对措施,做好信息化、网络化风险管控,最大可能预防风险。同时在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的态势下,做好应对预案,尽可能减少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曹培玺看来,“十四五”规划应更加强调协调性。如,能源电力规划不仅涉及能源电力总体发展方向,还涉及各类型能源电力之间的相互协调,也涉及与其他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为此,曹培玺建议,在统筹考虑各类型电源之间的累积效应与互补效应,将各电源之间的影响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促进间歇性电源与灵活性电源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综合考虑下游用电产业规划,科学合理预测用电计划,合理对接电网规划,能够做到电源按时并网、就地消纳、及时发电。最后,能源部门应加强与农业(林业)、海事或税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为企业用地(用海)等提供便利,减轻新能源用地成本,减免相关税收,降低企业非技术成本。

武钢:

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是关键

“‘十四五’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表示,“十四五”时期,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仍然是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托。

武钢表示,能源生产既要优存量,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也要拓增量,加快提升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安全高效发展核能,优化能源生产布局。“能源消费要抓好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切实推进节能减排,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培育新动能,提高能源效率,推动形成注重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武钢这样说。

武钢认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应明确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确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宜适当延长风电项目并网时限要求,陆上风电延期至少6个月,海上风电延期至少12个月,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解决补贴支付的严重滞后问题,建议国家发行可再生能源补贴特别国债。”武钢表示。

在武钢看来,当前,面对国际能源供求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方兴未艾的形势,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必须抓住机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优化能源结构,努力补上能源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质量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关键技术缺乏等诸多短板,提升能源产业竞争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更好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为此,武钢建议,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能源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和创新潜能,培育更多能源技术优势并转化为经济优势。深入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改革油气矿权制度、理顺电力输配环节等,在深化能源国企改革的同时,积极支持民营经济进入能源领域。同时完善鼓励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理顺能源价格体系,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公平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

姜耀东:

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

“到2025年,全国煤炭需求量为43亿吨左右,国内煤炭产量41亿吨左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姜耀东给出了“十四五”期间煤炭产业发展的预测。

姜耀东表示,“十三五”期间,我们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严重供大于求局面得以扭转,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效益明显回升,行业面貌显著改善。但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如,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分布矛盾进一步凸显,东部、南部地区煤炭资源禀赋差,去产能积极性超出预期,大量煤矿关闭退出,煤炭生产开发加速向资源富集、开采条件好的晋陕蒙新地区转移;煤炭产业二元化结构问题突出,我国煤炭产业两极分化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从煤矿结构看,先进高效大型现代化煤矿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安全保障能力弱的落后煤矿并存。从企业结构看,既有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也有大量技术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经营困难的企业。特别是老矿区转型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等。

面对“十四五”即将到来,姜耀东给出了自己思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煤炭产业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依托现代科技,促进煤炭生产由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加快现代科学技术与煤炭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矿山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煤炭生产方式转变。着力推动“知识性+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煤炭行业人才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同时,建立和完善煤炭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机制,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战略转型。从源头提升商品煤质量。发展清洁高效煤电,进一步提升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促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提升煤炭转化效率和煤炭清洁低碳利用水平。

“最后,我们还应开展全方位煤炭国际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煤炭资源开发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境外煤炭资源开发,提高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积极开展煤炭国际贸易,支持优质煤炭进口,维护东南沿海地区煤炭供需平衡。”姜耀东最后说。

王训练:

提升能源行业人才支持力度

“今后10余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也是推进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步伐,提升能源行业人才支持力度,尤其是地矿油类高层次人才。”谈及“十四五”规划编制最关心的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王训练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王训练看来,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地矿油类专业培养特殊性的影响,地矿油类专业在本科招生、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

王训练给出这样一组数据,近10年来,地矿油类毕业生的平均供需比为1:6.54,毕业生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地矿油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却在下降。据《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6年度)》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矿业类、地质类专业本科招生规模分别下降了7.6%和3.5%。长此以往,地矿油类人才短缺将会对行业转型升级和安全稳定发展造成巨大的挑战。

王训练进一步表示,拿地矿油类中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来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实践环节与地矿油类工学专业一致,可是其生均拨款标准严重过低(公用经费学科折算系数1.25),远不能满足野外实习实践教学需要。地矿油类工学专业相对其他工学专业更需进行大量野外实习,但其折算系数目前为2,不如航空航天类(折算系数2.5)和医学类(折算系数3.5)高。同时,地矿油类专业实习实训环节需要配置较高水准的实验条件,且需不断维护升级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经费投入大。

“同时,地矿油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对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研究,造成指导学生过程更偏重理论研究,与现代工程技术联系不够紧密。”王训练补充道。

为此,王训练建议,地矿油类高校需要加大选派教师到大型企业、工程设计院挂职锻炼,进一步帮助地矿油类专业提高教学硬件水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升级改造,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地矿油类人才。同时,国家对地矿油类专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将地矿油类专业公用经费学科折算系数提升至3.5。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