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科技创新对于中国锂电产业的现实意义

   2017-06-19 高工锂电4140
核心提示:技术创新对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部分国内锂电界同仁坚信,技术创新是中国锂电产业进一步提升的必然选择。
在过去数十年里,中国锂电界乃至新能源汽车汽车界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技术创新”和“弯道超车”,其实弯道超车本质上也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部分国内锂电界同仁坚信,技术创新是中国锂电产业进一步提升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这里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科技创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或者说,中国锂电产业能否开展自主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型?
 
1.科技创新的不同层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科技成果才能够称之为“创新”?笔者个人认为,科技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称之为“原始创新”或者叫做引领性创新。锂电领域的原始创新主要分布在电极材料、电芯生产工艺和设备这三大领域。四大电极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膈膜)方面,除了石墨负极,其它三种主材料都是美国人首先申请的成分专利,尤其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J.B.Goodenough首先报道了LCO、LMO和LFP这三种主流正极材料。
 
三元材料的核心专利则是美国3M公司首先申请的。电池生产工艺有些是美国首创的比如Bellcore的聚合物电池工艺,但是大部分电池生产工艺都是日本SONY首先应用起来的。至于锂离子电池生产所采用的专用设备,则几乎都是日本企业发明的。
 
第二个层次称之为渐进式创新或者叫做“微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已有的材料、工艺和设备进行改进,达到提高性能、提升产率或者降低成本的目的。锂电微创新的一个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高电压高压实钴酸锂的产业化,LCO从1989年由日本化学工业(NipponChemicalIndustry)产业化至今一直在发展完善,比利时优美科(Umicore)开发的高电压高压实钴酸锂更是将其推向极致,堪称锂电材料发展史上的最经典案例。
 
锂电领域的微创新主要来自于日本学术和产业界,这些技术进步对推动全球锂电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过去数十年里,韩国锂电企业微创新方面的案例迅速增加。
 
最近数年,国内电芯企业比如ATL/CATL材料企业比如湖南杉杉、北大先行和贝特瑞等等,也加入到了微创新的行列。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很多时候微创新说创造的价值甚至要远大于原始创新。
 
那么,与创新相对应的当然就是抄袭了,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山寨”。
 
2.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
 
一说起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硅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硅谷是全球知识经济(以IT为代表)的引擎和源泉。要分析科技创新的含义以及技术创新对中国锂电产业的影响,我们有必要简单地总结一下硅谷的成功经验。
 
关于美国硅谷成功的分析,各种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如果我们正本清源,就会发现其实硅谷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根本性因素:
 
美国健全的司法体制与美国独有的自由和冒险精神。知识产权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产权机制是知识创新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独立健全的司法体制是知识产权和产权收益的保护神,否则一切科技创新将无从谈起。很多人将硅谷的成功归功于其独特的创新文化,比如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讲究合作以人为本等等。
 
在笔者个人看来,所谓美国创新文化其实是植根于早期北美白人殖民者内心深处的那种异常强烈地以追求财富为目的的冒险拼搏精神,早期的西部拓荒热和后来加州的淘金热只是这种冒险拼搏精神在较低技术层级的展现而已。
 
一旦这些低技术含量的财富创造运动结束以后,那就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到凭借脑力和智慧创造更大财富价值的高级阶段。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防和电子工业大发展,则给了硅谷崛起的最直接机遇。当然,任何大规模的科技创新,都是建立在学术自由这一基本前提条件基础之上的,而政治和言论自由则是学术自由的保障。
 
高素质的科研人才
 
如果说上世纪早期(一站和二战)美国科技的发展主要归功于老欧洲国家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科学家的的话,那么亚洲科学家(主要是中国、韩国和日本新加坡)则为五六十年代美国国防和电子工业大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而到了上世纪末期,印裔和华裔在硅谷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没有这些外国高科技移民,单靠美国本土技术人才是不可能将硅谷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的。可以说,美国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对吸纳全球顶尖科技人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充沛的资金供给
 
由于高科技研究的极大的不确定性(绝大部分研究活动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这就使得高科技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高风险投资,高科技研发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使得全球大部分国家都无力进行高端科学研究。
 
美国得益于其全球金融资本中心的地位,数量庞大的资金进入到风险投资领域,为硅谷的高科技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是盎格鲁-萨克逊和犹太两大金融资本体系,而美国的世界军事霸权地位是保证全球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的法宝。
 
笔者这里之所以将硅谷的成功因素拿出来讨论,其目的是为了探讨科技创新在我国实行的可能性以及其对我国锂电产业的影响程度。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大力发展本国高科技产业,口号无一例外都是打造“XX国家的硅谷”,比如以色列、印度、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不过在笔者看来,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国家都不可能搞出第二个硅谷,因为这些国家充其量只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一个而已。
 
那么中国的情况呢?这三个条件中,资金无疑是现阶段中国最不缺的,当下我们最“不差钱”呀。第二个条件也就是人才,最近几年国内高校每年培养的材料/电化学领域相关的博士研究生数以百计硕士研究生则是好几百,由于国内学术界日益饱和,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选择进入锂电产业界,因此国内中级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素质比较高而且数量也比较庞大。
 
在笔者个人看来,中国真正缺乏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和行业资历的高端领军型人才。虽然中国锂电界从来不乏拿着高薪的海归“大佬”,但实事求是而言,高端管理和技术方面领军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着中国锂电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笔者看来,对中国科技创新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在于第一个条件。美国前副总统拜登在2014年数次公开发表谈话“更大的开放性和普世人权的保护是促进所有国家创新的最好方式,中国也不例外”,认为“专制体制限制人们的思考,禁锢创新精神”,“美国的经济相比中国经济,至少有一个关键的优势:创新,而这种优势又依赖于美国自由”。他并不客气地说“中国缺乏创新能力”。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下拜登的上述言论,其实他主要说的就是硅谷成功的第一个因素背后的根本问题。
 
笔者并不完全认同拜登的上述言论,但是他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笔者看来,“李约瑟难题”不是难在没有人给出答案,而是给出了答案也无法实施和验证,再多纸上谈兵的答案也无济于事,无法实施的答案自然不能解决“难题”。如今,最高领导人的习总认真思考了李约瑟难题,他也是最有决心与能力去彻底解决这个难题的新一代领导人,笔者希望中国未来在科技与创新上的实践能够解决“李约瑟难题”。
 
3.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
 
笔者在上面谈到,中国当前已经基本具备了知识创新的条件,但这并不是等于说中国现在就在搞知识创新。具体到锂电技术领域,笔者这里请读者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过去近二十多年,我国锂电界在基本电极材料方面有没有原始创新?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国人在锂电基础材料领域基本上没有发表具有广泛影响或者实质性意义的原创贡献。
 
目前实用化的电极材料,绝大部分都是美国人最先报道的或者申请的专利,比如LCO、LMO和LFP这几种正极材料都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J.B.Goodenough课题组最先报道的,NMC三元材料是3M最早申请的专利。石墨负极材料最早由法国科学家Yazami在1983年报道的,改性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绝大部分核心专利都掌握在日本三菱化学和日立化成手中。LTO则是由Tackeray在1995年首先报道的,他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在美国阿贡实验室(ANL)发明了富锂锰基固溶体正极材料(OLO)。
 
目前锂离子电池所使用的正负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材料以及其它辅助材料,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有中国人首先报道或者申请的专利。近两年,湖南杉杉和北大先行改进了高压LCO生产工艺,贝特瑞在石墨负极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方面都有相当的技术进步,这些例子都是中国锂电材料企业在微创新方面的开端。
 
第二个问题:有哪一种锂电生产工艺是我们发明的?目前锂电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跟1991年SONY发明全球第一块锂离子电池的时候差别并不很大,改进的仅仅是具体工艺环节。基于PVDF-HFP的聚合物电池工艺是美国Bellcore公司在1994年商业化的,而SONY则是采用自己的独特的聚合物工艺。
 
中国锂电的所有生产工艺都是源自日本和韩国,电池厂家仅仅依据自己的工艺实际情况做了很小的调整而已。严格来讲,国内电芯企业只有ATL/CATL能够在生产工艺领域进行一些微创新,比如ATL将Bellcore的聚合物电芯工艺活学活用,做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
 
第三个问题:有哪一种锂电材料/电芯生产设备是我们发明或者首创的呢?几乎所有的锂电生产设备,都是日本人首先发明或者开创的。近两年,韩国也开始锂电生产设备上有所创新。国产的设备基本上都是山寨日韩的,结果是现在日韩都不愿意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卖给国内电池企业。
 
严格就上面这三个方面而言,虽然国内企业整天都在高喊“技术创新”,但是除了ATL/CATL等极个别企业外,中国锂电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根本就没有从事过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很多读者会跟笔者抬杠,我国锂电产业在过去近二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么能说我们从来就没有科技创新呢?这就涉及到对“科技创新”的定义问题了,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阅读知识产权法。
 
其实,“填补国内空白”的潜台词就是,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有了,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山寨出来了。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锂电产业必然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如果在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方面不能够理顺的话,前方的道路必然将是艰难坎坷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理解还停留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那无疑是井底之蛙。
 
当然了,很多读者同样会说,在过去数年里我国锂电界在科研论文和专利申请两方面都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怎么能够说我国锂电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就没有从事过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呢?不错,科学论文和技术专利申请经常被用做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这两项指标一旦被冠以“中国特色”,那么问题往往就不那么单纯了。
 
单纯就科研论文而言,我国在锂电方面的SCI论文数量在2012年就超过美国称为全球第一了。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SCI所收录的与锂电或者电池相关的英文科技论文,有接近40%是由华人科学家发表的(根据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统计),华人科学家已经成为全球锂电研究领域最大的群体,相信经常参加国际锂电学术会议的同仁都能明显感受到。
 
但是,仔细分析华人过去数十年在锂电或者电池领域所发表的SCI论文就会发现,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关于“纳米锂电(包括石墨烯)”、磷酸铁锂这几个“热门”领域,这也就是圈内通常所说的SCI论文“灌水”,而甚少涉及锂电领域关键性或者深层次问题。
 
国际锂电泰斗美国J.B.Goofenough、加拿大J.R.Dahn和法国M.Armand教授也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对于诸如此类的学术不正之风进行过猛烈地抨击。当然这一切都跟当前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业绩考核体制密切相关,相关的问题不在笔者讨论范畴。
 
而事实上,除了发表了数量巨大的SCI论文,国内学者在锂电基础材料领域几乎没有发表具有广泛影响或者实质性意义的原创贡献。
 
当然有读者会说,中国锂电相关专利近几年呈爆发性增长,我国目前在锂电或者新型化学电源方面的新增专利申请数量专利已经世界第一,当道这还不能说明中国产业界在锂电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吗?
 
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些专利申请绝大多数是与工艺相关的国内专利,同时申请国际专利(US、WO、EP、JP等)所占比例不到1%,而获得国际专利授权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有相当研发资历的锂电同仁都知道,工艺专利其实并不具备多少含金量。并且,一项真正具有含金量的专利技术一般会同时申请国内和国际专利,从而能够在广泛范围内保护自己的专有技术,这也是IP领域的国际惯例。
 
衡量一项专利的含金量通常有三个基于市场的判断标准,第一,该专利是否在保护期有效阻止竞争对手做同样的产品,从而使创新者获得垄断利益。第二,如果有人试图侵权,该专利是否能作为创新者起诉侵权者的有力武器。第三,创新者从该专利可以获得的专利许可费是多少。如果我们按照这三个标准来来分析众多国内锂电专利的含金量,得到的无疑将是另外一个答案。
 
单纯从数量而言,近几年国内在锂电方面不管是研究论文还是专利申请都是成绩喜人,早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笔者无意否定我国在锂电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但是我们务必要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内非市场性因素和政府激励政策才是背后的主要原因。
 
笔者坚持认为,基于当前锂电全球基本格局,我国锂电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只能是有一定实力的锂电企业,高校研究所当好参谋,政府做好后勤,国营企业做些公益类事业,如此而已。
 
4.中国锂电产业的“科技创新”悖论
 
我国锂电产业界在过去近二十年里并没有进行什么严格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但是笔者这里要说的是,中国锂电界在过去很长的阶段实际上并没有必要进行技术创新。读者朋友们可能会说,你这话不是前后矛盾吗?其实这并不矛盾。
 
任何产业的技术创新或者技术进步总遵循这样一种模式,即首先消耗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研发创新,然后利用创新成果所生产出的产品来获取比成本更多的利润。之后,产生的利润一部分又投入到下一轮研发中创新中,如此往复循环。日本锂电产业发展模式,就是很典型的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带动锂电产业整体提升。中国和韩国的锂电产业都是在上世纪末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期开始发展的,开始的时候都是跟在日本屁股后面当小学生。
 
那么问题是中国要赶超锂电老大日本,需要在技术创新上超越对手吗?这个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答案是否定的。甚至说,中国一点技术创新没有都可以,只要保证日本或者欧美公司创新出的技术或者产品收不回创新的成本就足够了。这样,他们就失去了继续创新下去的动力了,技术创新速度和步伐越来越慢,最后被我们赶上。请注意,笔者这里说的是赶上而不是超越他们。
 
那么,用什么办法能够让日本这样的锂电技术老大收不回高昂的研发成本呢?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山寨+低水平重复建设。笔者这里举个几乎所有中国锂电人都经历过的例子,那就是磷酸铁锂(LFP)材料和LFP动力电池。
 
从2005年开始,在科技部和工信部的主导下,中国锂电产业的发展重心放在LFP和LFP动力电池上面,LFP材料和LFP动力电池在中国大地开始火热起来。到2012年高峰时期国内大大小小上百家材料厂在生产LFP材料,近三百家电池厂在生产LFP动力电池。这些材料厂无一例外的都是山寨美国A123,Valance和加拿大Phostech的生产技术,电池厂则是通过解剖A123的电池逆向研究来获取其电池生产技术,当然高薪直接从这三家企业挖人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山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后果是什么呢?如果说2012年年底A123的破产跟我国LFP的发展模式关系还没有直接性的关联的话(A123破产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A123搞动力电池太过超前,美国的纯电动汽车到现在也没完全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则是LFP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根本就不适合纯电动汽车),那么Valance半死不活的现状(中国两个子公司倒闭)和Phostech的悲惨命运(过去数十年里数次濒临破产边缘并三度易主),都是中国LFP发展模式的最直接受害者!
 
附带的还有台湾那几家LFP企业也都是在苟延残喘而已,手头上有LFP项目烂掉的国际跨国公司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NTT、BASF、DOW、Dupont等)。
 
可以这么说,中国锂电的山寨+低水平重复建设发展模式,基本上摧毁了整个国际LFP产业链。9万元一吨的LFP质量还不错,如此低的成本哪个欧美公司能够承担?这些跨国公司向LiFePO4+CLicensingAG高价购买的专利授权还能收回成本吗?
 
当然有看官会说,这个例子比较特殊。那么现在国内在高电压钴酸锂和高端三元材料方面山寨比利时Umicore的策略,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实,类似的例子不仅在锂电电极材料方面,在电芯生产和设备领域更是随处可见举不胜举,过去数十年里被中韩干跨的欧美日本锂电相关企业还有很多,笔者不在赘述。其实,山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发展模式并非锂电产业特有,在我国其它制造业领域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山寨+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际上是技术扩散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中国锂电发展层次低技术力量薄弱,但是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数百家锂电企业在后面追赶,倒逼几家日韩大厂不得不压缩利润空间。中国锂电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一向很低,这一方面蚕食了日韩锂电企业的市场,另一方面同时也进一步压缩了日韩企业的利润空间。
 
而中国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成本,比对方技术创新的巨额资金投入则要低得多。诸位看官,你们觉得日本锂电产业在过去数十年里的情形是不是这样的?市场份额是不是越来越小,日子是不是越来越难过了?这都是拜中韩两国所赐,只不过现在已经该轮到韩国锂电界难受了。
 
这条路其实是很邪恶的,因为这并不是加强我们自己的创新来赶超日韩,而实质上是迫使对方在技术创新上不能回收成本而放缓甚至放弃研发。虽然到最后中国企业也很难在技术上超越对手,不过基本上并驾齐驱还是可以做到的。到那个时候,中国锂电行业的整体水平就提升上来了。
 
所以,笔者说的是中国锂电产业可以在技术上赶上日韩,但笔者没有说超越日韩。事实上,中国锂电产业近几年快速发展,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山寨”基础之上(技术扩散),跟自主研发和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几乎没有半毛钱关系(ATL/CATL等个别企业除外)。
 
“山寨”的意义,就是充分消化吸收日韩的先进技术,将之适用于中国的国情和市场。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山寨只是学习,创新才是超越。现实的体制和经济结构决定当下中国本身并没有大规模技术创新能力,而山寨只能追赶而不可能超越,中国锂电界现阶段的整体技术水平并没达到可以创新的层次。
 
5.中国锂电产业的经营/商业创新模式
 
实事求是而言,中国锂电产业在过去数十年虽然受到不少挫折,但是仍然发展非常迅速整体发展形势比较喜人。这其中的一个总要原因就是中国锂电产业虽然在技术创新上乏善可陈,但在经营/商业模式上却是可圈可点。
 
电动自行车、电子烟电池、移动电源、平衡车、无人机等领域都是中国锂电产业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很好范例。虽然在国际锂电大佬们看来,这些应用领域的商业创新还处在比较低级的水平,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商业创新恰恰是中国锂电产业在自身技术层次较低的不利现状下,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顽强求生的生动诠释。
 
相对于技术创新而言,商业应用上的创新难度要小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锂电大佬们忽略了(或者是由于反应/决策速度慢所致)这些“不起眼”的小众应用领域。但是,中国锂电人能够敏锐地把握到这些商机,也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锂电产业这些商业创新,也正是我国锂电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反映。而当我国锂电产业通过接收日韩技术扩散(山寨)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和层次之后,全面的技术创新与进步,就成了我国锂电产业一步地发展壮大不可回避的必然途径。
 
近两年,各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五花八门非常热门,但是笔者很讨厌商业模式和市场各种各样所谓的“创新”,很多商业模式实际上就是骗钱的。但是锂电企业生存下来,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商业模式问题,在整个产业链分工里面你处在哪个为止你的核心优势到底在哪个环节,这就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问题。
 
6.辩证地看待锂电技术全球扩散和转移
 
讨论技术创新,我们不得不提及技术扩散的问题,因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而相辅相成,而“山寨”就是技术扩散的一种表达形式。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
 
在一块水泥平地的中央放一个圆形漏斗,漏斗中灌了一些水,很显然漏斗中的水会从下面流出来向四周扩散,漏斗中的水越多扩散得越快。要想保持漏斗中的水位不变,上头必须不停地有足够流量的活水注入,否则漏斗中的水最终都会扩散出去,导致水泥地上各处的水位相同。
 
在锂电领域,虽然大部分材料方面的原始创新都来自美国,但是几乎所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突破都是由日本推动的。日本要在锂电产业领域保持技术优势而由此获取高额利润,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保证漏斗中有足够的活水注入,中韩就是主要的锂电技术扩散对象。
 
如果技术创新的脚步放慢甚至停滞下来,漏斗中的水位就会下降。电池领域技术进步放缓的深层次原因,笔者在第一章里面已经做了很深入的探讨。而现在的窘境在于,作为全球锂电产业技术源头的日本(别扯美国是锂电技术老大),即没有足够的新技术被创造出来,同时又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地主老财家里都没有余粮了,那就只有难为小兄弟们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些小兄弟们能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也就是技术扩散,那么就有可能大幅度缩短如日本在锂电方面的技术差距。
 
7.“山寨”对我国锂电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要花钱的,而且是花大价钱,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上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一台电机出了故障,请来了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助。斯坦门茨仔细检查了电机,然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对工作人员说:“打开电机,把记号处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之后,故障排除生产立刻恢复了。福特公司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不多,只需要1万美元。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地诠释了技术创新和山寨之间的成本对比。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上世纪末的经济水平还远不能跟现在相比。中国锂电产业在刚起步的时候,只能在低端领域依靠拼价格争口食而别无它法。在积累了一点点微薄利润之后,才有可能向中端领域发展。
 
按常理来说,日本在锂电研发方面投入更多,那么成果也更多,那么在同等条件下,日本将永远保持对其它国家的技术优势。然而,世界并不是这么简单的。首先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人类科技革命的质变之前,科技发展往往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
 
处于领先地位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相对于质变来说)缓慢的前进,而追赶者则可以投入较少的资金,循着领先者的成功道路前进,其追赶速度往往会高于领先者,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笔者在上一章已经详细阐述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高能化学电源领域的技术进步已经明显放缓而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中国和韩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较长的“空档期”,通过迅速山寨日本的锂电新技术,而处于与先行者同样有利的位置。
 
事实上,这正是韩国在过去数十年的锂电发展战略。而中国锂电产业的故事,则是由于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上的战略失误而被耽误(跟错了带头大哥,并且选错了技术路线),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笔者前面已经阐述了,中国锂电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根本就没有真正从事过科技创新,而且事实上是即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与意愿进行技术创新,而只需要承接日韩的技术扩散与市场转移即可。
 
这个看似奇怪的悖论绝非偶然,而是中国锂电界最现实最经济的选择,也就是屁股决定大脑,而不以官员和专家的意志为转移。任凭科技部工信部“知识创新”的口号喊得震天响,都不可能改变中国锂电产业界界“山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基本发展模式。
 
而事实上,从国家层面我们也确实这么做了,比如在2011年5月,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对Phostech的LFP包敷碳技术发明专利就做出无效裁定。严格站在专利法的角度,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是在耍流氓,别扯什么专利无效的“七大理由”。不过,笔者坚决支持这个专利无效判决,道理很简单,中国发展阶段必须这样做,当年日韩也是通过山寨欧美一路走过来的。
 
那么读者可能会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舍弃山寨转而开始自己搞技术创新呢?笔者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山寨到日韩都没有新技术可以让我们山寨的时候,也就是日韩再也没有啥锂电新技术可以扩散的时候。日韩都趴下了,我们也跟日韩在同一个层次了,既然再没办法山寨别人了,那就只有自己搞技术研发了。这个时间点什么时候到来?笔者的答案是:就快了,2020年左右应该就是节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