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原因在于,国内储能市场尚未真正建立。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十三五”期间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

而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储能商业化模式已经较为成熟,但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需求大户”的电池制造能力又略显不足。因此,抓住国际市场,无疑是当前国内储能企业的市场机会之一。
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和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中,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国内动力电池呈现投资扩产加码和技术成本降低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开始“出海”尝试,并通过三种方式参与海外市场:
第一是电池企业:抓住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电网侧调频、调峰的市场化机会,以集装箱储能系统供应商身份参与市场;
第二是光储企业:依托海外光伏营销渠道的优势,进入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户用光储和分布式微网市场;
第三是大型能源企业:寻找国外合作伙伴,以参股并购储能系统集成商方式,布局储能系统。

《白皮书》预测,2017年,国外储能市场仍将给企业带来机会,其中有两点非常重要:电网级储能市场和户用储能市场。
在电网基础能市场,根据国际研究机构Navigant research的数据,美国、印度、日本、英国都有较大的投资机会;
在新型的户用储能市场,这个领域有望在2018年爆发,其中,德国和澳大利亚因为地广人稀、电价较高,对储能需求将非常巨大,因此被认为是户用储能应用最广泛的地区。

但同时,国内企业需要关注来自韩国和日本的竞争。
据悉,韩国从2016年开始已经通过有组织的方式,提高本国储能企业的海外市场渗透率。在此背景下,三星SDI、LGChem、kokam等电池技术企业、浦项钢铁、韩国电力公司等电力能源开发企业纷纷加快了海外市场拓展速度。在日本,政府已经制定计划,希望到2020年,日本厂商生产的储能电池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