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了多久,中国就会诞生一家与全球前三名并驾齐驱的超级汽车公司?
至少关心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人希望如此。原因来自中国一汽、东风、长安三家汽车企业负责人的调动。有新消息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徐留平将与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平进行对调。徐留平将调任一汽集团或任职董事长、党委书记一职,而刚到一汽两年的徐平将出任兵装集团董事长。
这一消息立即引起全球汽车行业的高度关注。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这3家车企的自主品牌全球总销量还不到400万辆。但是,如果包含与丰田、大众等外资企业的合资生产,3家总销量超过1000万辆,规模可与世界前3大车企并驾齐驱。如果合并成功实现,汽车行业的势力版图将被改写,日本车企也将被迫在中国市场采取对策。
一汽与东风的合并实际传闻已久。在2015年,就因这两家车企存在技术合作,而被外界解读为可能将进行重组合并,甚至有业内人士撰文分析两者合并的诸多互补性。如今,长安汽车也被卷入这场国企合并传言当中。

对于汽车行业合并产生巨无霸企业的想法并非市场人士的一厢情愿。早在2015年国资委确定了下一步的国企改革重点,希望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将央企数量缩减至40家。这就让汽车行业的人对此充满了联想。
在随后两年内,南车北车、宝钢武钢、中纺与中粮、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等大型合并项目开始轮番上演。最近又传出煤炭巨头中国神华与国电电力的合并,由此产生出中国最大发电集团的消息。因此,当本土汽车巨头的顶层人士变动就不能不让人产生过多遐想。
但这三家汽车巨头合并并非就是1+1+1那么简单。最棘手的恐怕还是合资公司的事。由于中国的入世承诺,外国政府和商会的压力逐年增强,开放整车企业的合资股比势在必行。工信部长苗圩已经给出“少则两三年,多则七八年”的说法。

问题是,在放开之前,必须要增强国企自身业务的竞争力。合资协议一签就是二十年,短时间内外方不会撇开中方伙伴单干。但是打铁还须自身不硬,压力大小和自主业务的盈利能力呈反比。
合资方也不会轻易同意合并。道理也很简单,这些合资企业会担心部分机密可能通过合并后的新公司,而泄漏给竞争对手的外资企业,利害关系的调整并非易事。
还有一点是三强合并能不能实现继做大又做强的目的。从目前的现状来说,做大毫无疑问,三家公司合并肯定会产生一个千亿级规模的汽车界航母,但做强是真的不好说。比如,丰田2016-2017财年纯利润130亿美元,全球无出其右。
如果中国“超级汽车”公司形成,其销量必然会超过丰田,但利润也肯定与丰田不是一个档次。简单做加法的合并其实意义并不大。

市场的另一个想象空间是,一汽、东风等公司联合成立一个新能源汽车公司,这是合并前兆。今年4月底,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以及其他企业共同出资100亿人民币,在安阳市合资成立“中国一汽东风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一汽集团与东风集团的出资比例为1:1。这也是在技术交流、人才交换后,一汽与东风合并风声出现的第三个实质性步骤。
部分市场人士猜测,从交流到人才,再到先期将新能源技术的尝试合并,已经看出一汽东风为合并在多方试水。
其实不然。与一汽与东风等合并相比,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则相对要简单很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汽车界上下对新能源汽车寄予厚望,认为中国汽车第一次与国外汽车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其雄心不言而喻。
理想的状态是,新能源汽车在今后的几十年逐渐取代传统燃油汽车,那么这家公司必然会逐渐扩大规模,而一汽和东风原来的传统业务必然会压缩,直至到拾遗补缺。到那时,合并也就顺理成章而且也相对简单的多。

当然,这都是业内人士的种种猜测。对于央企的合并是国家政策,一汽和东风等合并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只是希望通过这种合并,这家超级汽车公司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