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ATL崛起对中国锂电产业发展的意义

   2017-08-28 高工锂电14540
核心提示:虽然最近数年我国锂电产销量国际市场份额与日俱增已超过半壁江山,但是实事求是而言,在过去数十年里中国锂电企业在国际舞台的影
虽然最近数年我国锂电产销量国际市场份额与日俱增已超过半壁江山,但是实事求是而言,在过去数十年里中国锂电企业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其实并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锂电企业技术水平普遍低下而且同质化严重,长期在低端市场徘徊,但是唯独ATL/CATL是个例外。
 
如果仔细分析国内一些主流锂电企业的成长历程,我们就会发现市场的推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并不是像日韩锂电企业那样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这个问题笔者在第二章已经详细论述过。
 
比如比亚迪依靠镍镉电池起家,福斯特抓住了移动电源的市场而成长起来,珠海光宇抓住了智能机市场而跨入大厂行列,电子烟市场的火爆造就亿伟锂能崛起,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事实上,正如笔者在前面章节里分析过的,在技术水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市场的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法宝之一。
 
谈及ATL的发展历史,很多读者也许会说ATL不就是因为抓住了Apple的订单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吗?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ATL的崛起的确有偶然性因素,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必然。ATL崛起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它在聚合物电池方面的技术领先而被Apple 相中。
 
了解中国早期锂电发展历史的同仁们都知道,ATL、宝龙和TCL是国内最早开始生产聚合物电芯的三家企业,为什么只有ATL走入了辉煌?获得美国Bellcore聚合物电池专利授权的数十家企业,只有ATL和Samsung SDI吃透了Bellcore的工艺(SONY采用的是自己的技术),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正是依靠自身在聚合物电芯方面的技术探索和积累,才为ATL以后拿到Apple的订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04年ATL顺利成为苹果i-Pod 的供应商,而决定ATL成长最关键的一步则是在2007年成为i-Phone四大电芯供应商之一。可以这么说,ATL一开始就是走的就是技术开发(还不是技术创新)和生产管理并重的发展策略,这就跟国内其它锂电企业基本完全依赖市场和政策的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认真研究ATL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ATL之前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技术方面的创新研发,而在于持续的工艺流程改善,以及融合东方(日本式)管理模式等才是其脱颖而出的最根本原因。所以笔者一向认为,ATL的崛起,堪称中国锂电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2011年CATL创立,之后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开发实力成功地切入到宝马供应链,从而开创了国内锂电企业打入国际主流整车企业的先河。但是ATL/CATL高层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已经意识到其发展模式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期。
 
ATL能否实现进一步跨越而迈入国际第一梯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锂电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产品成本与品质的控制能力。事实上,数年前韩国Samsung SDI和LG也都经历过了这个攻克并掌握核心技术的阶段。因此,ATL/CATL在过去几年里大力引进海外高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海外市场开拓和核心技术研发上获得了较大突破,终于在2016年跨入到国际锂电产业第一梯队的行列。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是关键。ATL/CATL目前拥有近150名博士和超过1000名硕士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远超国内其它锂电同行,就是日韩锂电巨头比如Panasonic、SONY、Samsung SDI和 LG,其锂电事业部们的博士硕士数量都没有ATL/CATL多,ATL/CATL人才储备之深厚令很多央企都为之汗颜。
 
如此客观的人才储备,则是ATL/CATL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良禽择木而栖”,如此多的行业高端人才选择ATL/CATL,即是ATL/CATL硬实力的体现,也是其软实力的魅力所在。
 
在经营战略方面,ATL/CATL立足于锂电电芯这块核心业务,在把电芯相关核心技术掌握之后,然后渗透到电芯的上游产业链比如资源、材料还有设备。往下游延伸就是Pack和BMS这块,还有整车方面也有参与投资。但是ATL/CATL始终还是立足于锂电电芯这块核心业务,这样就构建了它的产业链优势,国内其它锂电企业目前基本没有可能跨越ATL/CATL技术、管理以及产业链上的壁垒。
 
其实,当年三星SDI和LG也是这样做,ATL/CATL只是活学活用。但是在当前国内纷繁浮躁的氛围下,能够真正做到技术为本管理至上,ATL/CATL有它成功的必然性。
 
谈及发展模式,笔者这里有必要讨论下比亚迪的锂电产业发展策略,因为比亚迪采取的是一条很独特的垂直整合商业运营模式。比亚迪的商业模式跟ATL/CATL完全不一样,它的产业链从前端的矿产资源比如锂矿到钴矿都有投资,自己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然后是电芯、Pack和BMS,一直到整车的制造和运营都做了,在深圳就有出租车公司专门做出租车运营的。
 
笔者认同,在比亚迪早期发展阶段采用垂直整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程度之后,这种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利弊都会表现得非常明显。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在各个产业环节都要投入资源,但是在汽车部件日益细分化并且产品品质和成本控制异常苛刻的当今,如果企业综合实力不够那必然是各方面都要做但是都做不精做不好,最终连累到主营业务。
 
事实上,Samsung SDI之前也试图生产电动汽车,后来因为2008年经济危机资金链断裂以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被迫中止至今尚未恢复元气。最近比亚迪已经宣布将终结其之前的垂直整合战略,除保留整车四大工艺之外,包括锂电事业部在内的所有零部件业务都将全部分拆进行市场化运营。笔者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这实际上也折射出比亚迪当前在战略发展方面面临的困局。
 
比亚迪是靠做电池起家的,事实上比亚迪在上世纪末就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起步要早于ATL,2005年左右ATL连国内锂电五强都还排不进。十年过去了,ATL/CATL在锂电产业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俨然已成为中国锂电产业的标杆。
 
反观比亚迪,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比亚迪动力电池整体技术水平大约落后ATL/CATL 2年时间,并且在短期内很难超越。笔者个人认为,比亚迪现阶段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家和地方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政策倾斜,而不完全是比亚迪自身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的良性互动。
 
也就是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战略成功,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在锂电产业发展上的问题。从2005年起,比亚迪就在动力电池发展方向上坚定地选择了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而铁锂路线已经被证明不可能成为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
 
笔者个人认为,比亚迪当初之所以选择铁锂技术路线并且倾注了几乎全部资源,主要是在于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比亚迪电池事业部缺乏对锂电有深入认识并且具备国际视野的管理或者技术领军型人才,没有能力在锂电生产和技术创新以及动力电池发展战略方面提出自己的Strategy 和Portfolio。在这种情况下,紧跟工信部/科技部的指挥棒转围绕国家政策做文章,就成了比亚迪的不二之选。
 
比亚迪内部管理和晋升渠道,限制了有能力的中层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的成长空间,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非常排斥海外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些因素都对比亚迪的人才队伍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比亚迪在2015年左右终于认识到铁锂路线不可能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发展方向,不得不开始了三元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相比于ATL/CATL比亚迪缺乏锂电生产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高端人才,由于在铁锂路线上已经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比亚迪在锂电整体技术与生产管理水平上与ATL/CATL已经存在代差。乘用车市场将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主战场,而乘用车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动力电池已是大势所趋。  
 
比亚迪之前之所以决定将锂电事业部独立运营,笔者个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瞄准资本市场。之前比亚迪一向以中国锂电老大自居,既然CATL都能够估值850亿元,那比亚迪高层自然会认为其电池事业部估值会超过1000亿,独立运营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粉比面包还贵”,类似反常现象一般会出现在行业疯狂发展并且政策混乱时期。比亚迪锂电事业部单独划出来以后的发展前景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比亚迪在电动汽车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从而成功地将自己成功地塑造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标杆和代言人,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政策的制定。熟悉过去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发展演变的同仁都明白,工信部的不少政策实际上是为比亚迪量身打造的,这几乎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补贴退坡之后的后电动汽车时代,如何把握国际电动汽车发展的趋势,并且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管理和运营水平,这些问题都是比亚迪需要认真思考的。
 
工程师文化的建设
 
笔者前面谈到了,中国锂电行业在过去近二十年里即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搞技术创新,中国锂电产业早前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日韩锂电技术扩散和市场转移的基础之上,最近数年则更多地依赖政策性因素引发的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火爆。
 
在笔者看来,所谓“工程师文化”有三个要点:
 
一是专注于技术革新与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积累;
 
二是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应由工程师主导而非营销人员主导;
 
三是工程师人才的储备培养、运用、绩效评定、职业发展应该由一套透明度高、标准化程度高的体质来运作。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工程师精神”?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之最,其次是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那么他们长寿的秘决是什么呢?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程师精神!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发展如此迅猛人社会,优胜劣汰更是衬托无疑。唯有专注,耐心,精益求精,精雕细啄,追求完美品质和极致的工作精神,唯有制造出唯美的产品,才是我们长久生存之道。
 
工程师精神,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念,是贯彻人生的某种理念。对比之下,中国的工程师精神则较为匮乏。在经济目标也就是赚钱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如今,工程师行业成为了提升经济指标的工具,其行业本身的价值则总是被忽视,甚至被牺牲。为了赶上经济飞速前进的脚步,工程师们也较少地要求其产品的质量与水准,粗制滥造、投机取巧成了大家默认的行为方式。
 
因此,要重拾这种工程师精神,我们首先要做的即是给与工程师行业适当的价值空间,不止是经济的,更重要的是工程师行业本身得到社会的重视与认可。只有工程师行业本身的价值在社会中突显出来,工程师们才会以其行业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来追求,并为之沉浸一生,而不仅是当做谋生手段。在如此土壤中,工程师精神自会生根发芽。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坚守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些我们所欣赏的工程师气质自是水到渠成。
 
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有志于在锂电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奋发图强的龙头企业而言,能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程师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实事求是而言,当前中国锂电界诸多企业中,只有ATL/CATL基本上建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师企业文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