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前夜,目前独立第三方BMS企业占据主导的市场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BMS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大脑”,缘于其本身的重要性以及较高的技术壁垒,BMS早已成为整车厂、电池及PACK企业和独立第三方BMS企业三股势力的“必争之地”。
事实上,虽然目前国内独立第三方BMS企业仍占主要位置,但其主导地位岌岌可危。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在整车厂、电池厂的争夺蚕食下,独立第三方BMS企业的市场份额已从60%下降至42%,2017年上半年市场占比约30%。
业内也开始分化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大型整车厂和电池厂正在自行介入或通过合资方式来掌控BMS技术,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致使这部分企业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独立第三方企业更容易成为被并购的一方。
另一种认为,BMS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需要技术研发时间和技术沉淀。整车厂与电池厂可以做,但不一定具备竞争优势,加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处于爆发前期,凭借技术、大数据、经验积累和成本控制等优势,未来独立第三方BMS企业实力将更加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独立第三方BMS企业多而不强的市场格局也在发生改变,科列技术、上海妙益、亿能电子、力高等一批企业已经脱颖而出,优质的独立第三方BMS企业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动力电池BMS市场拉锯战仍在不断变化中。
高工锂电注意到,目前国内独立第三方BMS企业超过50家,近年来,借助动力电池行业的火爆发展,有两类企业表现突出:
一是以科列技术、杰能动力、上海妙益为代表的资历品牌。这些企业成立时间均在7-10年以上,技术积淀较深,市场根基稳固。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后,凭借多年技术储备和品牌影响力,这批企业迅速占据了一批动力电池客户。
根据自身资金、技术等情况的不同,上述2家企业也分别做出不同的选择。科列技术从新三板转向独立IPO,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杰能动力为了长远发展,2015年底已将全部股权出售给众泰新能源。
二是以国新动力、钜威动力、蓝微新源为代表新进品牌。这部分企业虽然成立时间稍晚,但是乘着电动物流车政策红利,凭借高素质团队的建设、核心技术的掌控以及价格优势,其在细分领域也赢得了一部分市场的信赖。
据了解,目前电动物流车特殊的“点单模式”(下游运营公司或物流公司直接指定整车上游供应商)造成了这块市场带来浓厚的“关系”味道。而新进BMS企业的股东实力及隐藏的商务资源情况,包括产业资本的介入等,这些资源也起到了一定“锦上添花”的作用。
综合来看,国内动力电池BMS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趋势:
一是,技术更加智能化和数据化。掌握更多BMS实验开发、制造以及梯次利用等环节电池数据的BMS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可用于训练的实际工况数据达到一定数量级后,BMS的智能算法效果将有一个质的提升。目前部分国内BMS企业仍停留在算法竞争的阶段,数据量未来将成为BMS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工况数据库将成为BMS企业的重要优质资产。
二是,价格下行或成趋势。业内人士反映,今年部分乘用车和物流车的动力电池BMS价格已相较去年下降了超过50%,毛利率大幅下降,市场价格战已然打响。
一方面,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BMS的电路板和芯片的更新换代速度、量产规模都在快速提升,BMS的成本在下降;另一方面,随着补贴退坡,动力电池企业降本提质要求也必然对BMS提出非常严格的挑战。
即使降价之后,GGII预测,到2020年,电动汽车BMS装机量将超过200万套,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元。
三是,掌握核心竞争力第三方BMS企业有望胜出。相较于整车厂和电池厂,专业第三方BMS企业在BMS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软件技术和数据方面。
同时,在生产制造方面,第三方BMS企业专注于BMS研产销,未来的规模化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同时自有生产线在工艺水平和交付能力方面也更有保障。
此外,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行业标准,BMS也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专业第三方BMS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将在行业标准化进程中居于相对有利地位。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