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造车的电池企业不是好企业
——盘点进军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企业
——盘点进军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企业
进入新能源时代之后,汽车的制造的核心变成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而动力电池成为电动汽车成败最关键的部分,车企与电池企业在亲密合作的同时,也展开了在新能源产业中谁才是主导的博弈。
车企布局动力电池已经不是新鲜事,从长城等抢占锂矿资源,到上汽、东风、长安等注资宁德时代合资建厂,再到宝马、华泰、车和家等企业的自建电池工厂,车企企图控制整个产业链,以及通过电池来进行储能等方向的突破。而再看电池企业,在市场和政策的刺激下,锂电行业资本风云变换,海量资金的注入,使得电池企业也有了扩张的资本和实力,进军新能源汽车也成为电池企业的终极梦想
比亚迪
比亚迪是电池企业中造车最成功的,也是车企里面最会生产电池的。1995年,王传福创立比亚迪,2003年,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比亚迪斥资2亿收购秦川汽车,进入造车领域。2015年、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全国第一,超越第二名吉利一倍,占据绝对优势。
不过随着市场的急剧变幻,比亚迪也面临着其他新能源车企的追赶,特别是乘用车市场,三元电池逐渐占据优势,一贯坚持磷酸铁锂的比亚迪也开始改变技术路线,除公共交通之外的其他车型,都将使用三元电池。
与此同时,比亚迪电池市场销量冠军的宝座遭遇宁德时代的强力挑战,在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双面压力下,比亚迪开始向市场开放动力电池供应,一改过去的封闭式路线。预计年底与其他车企的谈判就会出结果,谁能夺得比亚迪电池的首单呢?
银隆新能源
在董明珠的带领下,珠海银隆在今年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侧目,近千亿的布局,全国11大基地,堪比长安汽车当年“五国九地”的扩张速度,
2010年,珠海银隆花了5750万美元(约4亿人民币),收购了美国奥钛53.3%的股份,掌握了石法纳米制球技术,钛酸锂电池成为银隆的核心产品。
但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银隆发展速度并不起眼,直到董明珠的加入,银隆钛酸锂一夜之间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伴随着银隆的全面扩展,从商用车到乘用车的跨越也只是时间问题。
比克电池
比克电池是较为传统的电池企业,为江淮、众泰、一汽、海马、东风等传统车企提供配套电池,也为云度、奇点、小鹏等新兴车企提供服务。而比克电池的电动车计划,则是与江西安源集团合作,双方共同出资成立江西安源比克新能源客车有限公司,实现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到整车企业的转变。
从电池到新能源客车,比克电池的造车之旅,并没有选择单打独斗,与整车企业直接进行深度合作,互利共赢,不失为一条捷径。不过,比克电池显然不止于此,2017年11月,比克电池将投资143亿元,在济宁经开区建设比克产业园,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回收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至此,比克电池从电池到新能源汽车的版本已然完整。
猛狮科技
猛狮科技猛狮科技近年来动作不断,推动铅酸电池向锂电池领域转型并积极向新能源产业全面布局。
2016年3月,猛狮科技以6000万元现金收购台州台鹰80%股权,填补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整车组装制造部分的空白。
2017年9月,猛狮科技宣布拟以自有资金1亿元设立上海猛狮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开发及试制等业务。
猛狮科技表示,未来我们会推出涵盖从A00级到A级的一系列纯电动汽车产品,同时也会把产品线延伸到SUV、MPV等,与东风裕隆合作打造的“裕路EV2”,也已经进入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从猛狮科技的造车路线来看,从电池及技术突破再到覆盖汽车产业链,与车企合作,入股收购等方式并行,全面发展。
整体来看,电池企业造车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品牌和资质的限制。目前看来,对于电池企业,造车的门槛还是相当高,特别是乘用车市场,即便电池技术不是问题,缺乏品牌支撑,也很难赢得用户芳心,但是在新能源商用车和专用车,以及被忽视的低速车市场,电池企业进行切入并不难,资质也更加容易获得,一旦打通产业链之后,就可一遇风云便化龙。
万一,哪天宁德时代开始造车?比亚迪恐怕要从梦中惊醒了!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