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略布局之势:冀苏沪三大基地互为犄角展靓丽身姿
“攀登总是奋力前行的过程,而登顶之后是感人的壮美。”
这样的体味如今也许最能反映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此时此刻的心境。而最令人难忘的,恐怕始终是那些动人心魄的“智慧的较量”。
新年伊始,世界光伏行业重新沐浴在市场的春天里。目光敏锐的靳保芳迅速对企业的项目建设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动员令:抢抓机遇,开足马力,搞好生产,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今年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尽可能满足市场需要。原定的扩能计划不仅不能变,还要加快速度抓紧建设,可能在某些项目上还要增加数量。
“没有产业规模,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深谙市场之道的靳保芳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更引起靳保芳注意的是,2010年中国太阳能十大海外上市公司扩能达一万兆瓦,另外,国际、国内一些大公司、大集团纷纷扯起大旗,欲大举进军光伏行业。
市场局势犹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历史证明,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新的关键点上,摆在靳保芳面前的是晶龙集团向何处去?
顺应国家提出的新兴产业要做大规模的战略决策,从来不惧怕竞争的晶龙集团在靳保芳的带领下,深思熟虑,做好了大跨越、大发展的一切准备。
下好一步棋容易,而下好一盘棋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事实上,在此之前,一盘综合的战略布局在靳保芳的心中依然成竹在胸,并且早已付诸行动,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成绩。
到目前,晶龙集团已经形成了分布河北、江苏、上海三大基地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大基地各有侧重,互为依托,南北呼应,呈现出强势崛起的态势。
河北基地包括宁晋园区、邢台园区、三河燕郊园区,是以太阳能单晶硅为主的包括拉晶、切片、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等产品为主的基地。宁晋园区是河北省半导体材料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太阳能硅材料产业基地。年产单晶硅6000余吨,产量连续8年居世界之最,其生产的太阳能级、半导体器件级和集成电路级硅单晶在业界享有盛誉。目前,硅片年生产能力达5亿片、太阳能电池片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兆瓦。
江苏基地包括扬州园区、东海园区,是以太阳能多晶硅为主的包括拉晶、切片、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等产品为主的基地。太阳能电池片年生产能力达到近1000兆瓦、多晶硅片年生产能力达300兆瓦。
上海基地是以晶澳总部为依托的集销售、科研、投资、信息和电池组件等为一体的龙头带动基地。
没有先人一步的思考,就不可能掌握市场先机。
靳保芳坦言,晶龙集团在河北和长三角地区布局,可以实现资源、人才、科技、市场的有效利用,内可以辐射全国市场,外可以连通世界舞台,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光伏行业业内人士指出,靳保芳让晶龙集团在战略上又一次捷足先登,抢占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规模做大了是基础,但还不够,关键还是要做强。”在靳保芳看来,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紧紧抓住不放,需要产业规模和技术进步双发力、双突破。
2.技术图强之势:四大科研中心联手攻坚世界技术高端
不久前,一则消息引起了世界光伏行业震动。
在德国召开的世界顶级光伏产业展上,世界光伏行业最具权威的德国弗朗霍夫实验室正式对外发布,国际上第一个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8.7%可量产的技术项目――晶龙“赛秀”(SECIUM)通过认证。此举标志着,坚持不懈地科技创新,让我国创造出世界领先的技术。“没有顶尖技术,就不可能跃升到产业的高端。”靳保芳和他的团队瞄准光伏行业世界技术高端,凭借着攻克高端难题的冲劲儿、韧劲儿,奋力拼搏,抢占了技术高端。
拼搏在高度浓缩后的瞬间绽放,显得分外辉煌。
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世界上光伏产业可量产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大都在17.5%左右,一个百分点的提高将意味着企业成本降低、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发展常青不衰的动力。作为高科技企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晶龙集团自成立之初,就把引进人才、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确立了“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晶龙精神,用科技创新提升产品档次,促进产业升级,助推晶龙在光伏业界占据优势的竞争地位。
通过实行专家创新与群众性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创新经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组织员工到日本、瑞士等国家接受定项技术培训,有力地提高了职工的技术素质。集团每年都要举行科技创新评审活动,对所属各单位完成的创新成果进行评定,为获奖单位或个人颁发证书、奖金,披红戴花开大会祝贺。员工创新热情逐年高涨,创新成果的数量由最初每年的几项、几十项,递增到2009年的260项。创新内容也由最初的生产难题、设备操作、消化吸收等单项科技创新,逐步扩展到产业链条延伸、产品升级换代、填补同行业国内空白等方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