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兔子斗胆预测,如果没有高效低成本的储能配套,光伏发电的占比不会超过10%。
储能的作用在大时间尺度范围(数小时),主要是为了调峰,即实现发电侧和用电侧的匹配。那基本上是什么便宜上什么,铅酸、梯级使用的锂电池、液流电池、蓄水储能等都是可选择的方案,不为本文所重点讨论。而在较小的时间尺度范围之内,储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光伏和风能被不客气的称为“垃圾电”,就是因为风光发电功率电压输出靠天吃饭不稳定,而且直流转交流存在波形不理想、频率不协调的问题,给电网造成极大的压力;而储能可以极大程度上解决这些要命的问题。然而储能技术五花八门,到底什么样的储能才是光伏发电所需要的?学界和业界此前并无系统的归纳总结,让人摸不到头脑。
幸而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研究生江屿的 “Suitability of representativ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for ramp-rate control of photovoltaic power”《主流电化学储能技术针对光伏发电爬坡速率控制的适用性》大作横空出世,为大家厘清了思路。兔子不敢耽误,在此奉献给大家。
为了减轻压力,电网对光伏电站出力稳定性提出要求,已经成为大趋势。比如德国提出了最高10%每分钟爬坡速率的要求,也即是说每一时刻和一分钟前比较,光伏电站功率输出的差异不能高于10%。许多国家新进推出的并网标准,都要求光伏电站具有必要时断电和减少输出,以及平滑爬坡速率的要求。在多云的天气,50%的爬坡速率也很常见,所以必须要加以处理(见下图)。组件优化器、微型逆变器等电力电子技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平滑,但处理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要不就是让组件发电偏离最佳功率点,要不就是砍掉多余的出力,为了达到电网稳定性的要求不得已割肉。这个时候,储能系统就是发挥作用的关键了:一旦发电量暴增就充电(而不是直接把多余发电切掉不要了);一旦发电量爆降就放电,实现对电网的持续稳定发力。
文章的计算涉及到傅里叶变换等烧脑数学工具,此处不再赘述。总之是通过下面的爬坡速率控制模型流程图,可以实现对瞬息万变的光伏出力(图b蓝色区域)的有效平滑(图b红线为平滑后)。图c显示了储能系统在爬坡上升超过10%每分钟速率的时间段通过充电实现爬坡速率的控制(图c靛蓝色区域),而在光伏出力下降超过10%的时间段,通过放电实现控制(土黄色区域),快速响应的能力是对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W的考验。而图d是储能系统的充电状态SoC,SoC的幅值考验的是储能系统总储能能力Wh。
不同的光伏系统对于储能系统的要求大不相同。文章考察了单个组件、5千瓦屋顶系统、100千瓦小型光伏电站、以及7.2兆瓦大型电站四个场景。一般而言,大型系统占地面积大,具有一定“地理聚集”(geographical aggregation)的发电出力平滑能力。在江屿的算法中,引入了一个叫做截断频率(cut-off frequency)的东东,通过经验公式考虑到了这个自动平滑的现象。下图看到,越大的系统,其自带发电出力平滑的能力越强,无论是光功率变化的剧烈程度还是频度都有下降!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