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亿纬锂能6名“87后”博士的抉择与担当:为青春“储能”为梦想“充电”

   2018-05-09 惠州日报49530
核心提示:曾几何时,进企业是众多读书不多的年轻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然而,在仲恺高新区,一家本土诞生、专注做世界上最好的锂电池的民
曾几何时,进企业是众多读书不多的年轻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然而,在仲恺高新区,一家本土诞生、专注“做世界上最好的锂电池”的民营企业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却获得了国内外博士们的青睐,他们中不乏“海归”博士后、知名高校的博士尖子。


日前,记者走进目前已有17位博士的亿纬锂能,与6名“87后”博士聊起他们的抉择与担当,还有亿纬锂能对他们磁石般的吸引。

博士择业

希望为科技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顶着博士的光环,一般都会选择到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或到大专院校执掌教鞭做学者。但是,仲恺高新区亿纬锂能的博士们却选择了进企业到生产一线。对于这种选择,他们不仅坦然,更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

延续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是一名‘化学人’,高中读的化学专业,本科学的应用化学,博士从事电化学研究。我始终相信,材料与能源是人类社会任一阶段发展的基石,所以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了新能源行业的企业。”黄彬彬说。

1990年出生的黄彬彬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本博连读,一读就是8年。在读博期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SCI论文4篇,其中一篇被SCI高水平期刊Chemistry-AEuropeanJournal.(《欧洲化学》)作为封面文章报道,他作为第二作者的SCI论文还有4篇。“一毕业就到企业报到,是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在企业的平台上为公司、为行业做事,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行。”黄彬彬说。

“我希望我在企业中做有价值的人,做成有价值的事;同时因为对科研之路的理解较深,想不断尝试新的领域。”1988年出生的苑丁丁,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化学专业,研究电池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同样是发表过8篇SCI论文的高产博士。

“我本人想从事的是实际应用方面的研发工作。”29岁的何锐是理学博士,湖北汉川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他说,他最终选择来到企业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运用所学所爱的专业知识,研究设计开发出真正实用的产品,助力社会发展。

学以致用,为科技企业作贡献

“投身于对‘博士’这个特殊的劳动力供给群体有强烈需求的行业,宏观上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微观上能对制造业发展有脚踏实地的贡献,不愿意去冠冕堂皇地研究一些落不了地的东西。”从著名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邓昊昆博士说。

1989年出生的邓昊昆从事软包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早在2年前就已经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留校执教的资格。但邓昊昆对自己回到祖国,并来到亿纬锂能有着充分的考虑。“回来有两个理由:一方面是为了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另一方面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目前,邓昊昆发表SCI学术论文4篇,参与编写书籍一部,并主导一些国家项目立项申报。

1989年出生的李彦灼,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之前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是非晶态材料与物理。李彦灼对自己的目标一直很明确,他笑着说,中国不缺写论文和花科研经费的博士,但比较缺创造科研经费的博士,任何时代缺的都是伟大的企业以及企业家。“我到企业来,是希望未来能在中国科技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方面贡献一点绵薄之力。”他说。

“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倾向于进企业做研发工作,希望可以将所学用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1987年出生的李辉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目前正在进行软包动力电芯开发,他不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SCI论文,还申请了2项专利。之所以选择在企业做研发,他表示,是想成为“所从事领域的专家,甚至权威,成为一名懂技术的管理者”。

中国创造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让创新精神深入到各行各业


“以前讲经济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是技术落后也要挨打。技术落后受制于人,尤其是航空航天以及重大高新技术领域。”采访中,博士们不约而同地和记者聊起了关于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话题。

科研工作者要沉住气,踏踏实实干

李辉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崛起,作为研发人员更加责无旁贷,不仅要坚持创新,更要提高专利申报意识,为中国创造出力。

“科技工作者沉住气,踏踏实实干,早晚能把外国芯片厂比下去。”邓昊昆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中国制造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日本、美国的制造业刚刚起步时,品质也非常不堪,哪个不是被骂了几十年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他说,科技工作者要少点浮躁,沉下心来真正去为实体经济造血服务。目前,中国科研领域不缺人才,不缺资本,甚至基础也足够雄厚,缺的只是盘活这些资源的机制以及发展的时间。

政府应该加强对实体经济投资,鼓励创新

“我国核心科技要想发展,唯有自力更生,大力发展尖端核心科技。”何锐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实体经济投资,鼓励创新,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严厉打击盗版,让创新精神深入各行各业。从公司以及创业者个人的角度来说,不应该追求短期利益,应该克制浮躁,沉下心去做产品,精益求精,把产品做好。

“可能大多数国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停留在廉价的代加工上。”黄彬彬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多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但加工深度、附加值相对较低。“实际上我们的制造业经历了以往的浅加工到现在的深加工,虽然销售及利润都上去了,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地位,但一些核心技术、关键器件仍掌握在美、日等发达国家手里。”黄彬彬说,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的高新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变优蓬勃发展的过程。不可忽略的是,由于基础薄弱,一些关键元器件依赖国外进口,甚至一些企业的产品依旧以进口元器件作为卖点。

制造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须依靠产品的创新和质量

“制造业所基于的学科门类是材料、机械,这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长期耐心的积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李彦灼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前在新兴制造业上迅速布局,走在前列。比如新能源汽车,要尽快掌握核心知识产权,最终让别人不得不跟我们交换,以低成本方式获取别人已有的技术。

制造型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依靠产品的创新和质量保证。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切入点,准确地去理解客户的需求。黄彬彬以自己在亿纬锂能所负责的快充技术研究项目为例,为解决快充难题,研究团队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客户需求;其次是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对未来的市场需求作出判断,然后才是去布局开发路线。

“除此之外,还应该了解市场上‘客户的客户’的需求,也就是市场终端消费者对产品整体的体验。”黄彬彬说,消费者对快充最直接的体验是,充电速度是否快、充电过程发热是否严重、是否影响电池的寿命等等。有了这些基础数据,在产品研发和创新中,就必须依靠质量去保证。

“我们要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完成创新的过程,满足市场的需求。”黄彬彬说,“不能实现量产的创新都是伪创新”,企业只有掌握了关键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引才留人

细节尽显惠州各级政府对人才的关注与重视

日前,我市将已经实施5年的“天鹅计划”(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升级为“天鹅惠聚工程”。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引进200名以上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50个以上具有全省领先水平以上的科技创新团队。“天鹅惠聚工程”提出将重点引进我市石化、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对于我市引才留才用才政策,这些博士们又怎么看?

培养新兴明星企业和新型支柱产业,筑巢引凤

“高端人才在选择就业地点时,第一看的是企业本身的前景。”邓昊昆认为,政府引进高端人才,应该把重点放在产业上,一是引,二是留。首先,通过做大做强明星企业、支柱产业,然后间接地通过这些企业和产业吸引人才。“企业才是引进高端人才的主力,政策补贴只是辅助。”邓昊昆说,其次,在人才吸引过来之后,可以考虑把补贴放在企业来发放,通过强有力的政府补贴,将人才留下,安居乐业。“当务之急,惠州需要培养一批新兴的明星企业和新型支柱产业,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筑巢引凤的作用。”

“可能是因为我读博士期间就一直在从事电化学研究,毕业前收到了不少工作机会,而我最终选择了惠州,来到了亿纬锂能。”黄彬彬说,他选择亿纬锂能,不仅看中亿纬锂能对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全面超前布局,更看重亿纬锂能为人才提供多个研究方向的选择机制,为研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平台。比如拥有先进的实验、生产设备,拥有行业内最优质的客户,严格地要求促成细致的研发;行业地位逐渐提高,供应商积极配合;此外,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建立健全配套设施,出台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我认为,想要引进高端人才,先要有产业基础。”李彦灼认为,要想有产业基础,先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形成尊重市场、尊重企业家的文化氛围。

李辉认为,亿纬锂能汇聚了那么多的高学历科研人才,首先是因为企业本身对研发及对工程师的重视。比如公司有博士后工作站,有院士及锂电池领域的教授、专家学者等,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应用体系。该体系一旦构建,研发体系、产业体系也就应运而生。“另外,刘工(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对公司研发项目不仅亲自把关,还经常对工程师进行培训,指出研发中存在问题,这种亲自助力人才成长的举动,不仅起到拴心留人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更多高端人才的创造力。”

在亿纬锂能,同事们对掌舵者刘金成一般直呼为“刘工”或者“刘博士”,刘金成自我介绍的时候也基本自称“刘工”,工程师在亿纬锂能的地位可见一斑。

对于企业如何引进、留住技术型人才,黄彬彬认为,一是企业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在某一领域技术实力突出;二是企业要为人才的培养、发展提供较高平台和丰富的机会;三是企业要为人才提供较好的薪资福利。对此,惠州要做的是引进一批在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企业来惠设立分公司或研发基地。同时要建立健全配套设施,完善就业与居住环境、完善交通、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此外,还要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如落户补助、购房优惠、教育医疗绿色通道等。

惠州“闹中取静”,是科研工作者理想工作之地

“惠州的引才政策已经非常给力了。”李彦灼说,特别是在仲恺,不仅有市、区两级的经济补贴,还有人才公寓配备,户籍政策也相当灵活。对于院士、著名专家、创新创业团队等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更是空前强大。

“惠州是一座宜居城市,近几年来,惠州提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奋斗目标,更是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李彦灼认为,在优美生态中尽享现代生活的便利,同时又能“闹中取静”从事科研和创新,是很多从事创新工作人才的理想。借助日渐完善的高铁轨道交通,惠州完全可以借助“绿色生态”和“现代生活”兼得的良好环境留住人才。

“政府每月给我们提供2000元生活补贴,我们每天早晨还能坐上免费的电动大巴车上班,这个留人举动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何锐说,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惠州市各级政府对人才的关注与重视。

他同时指出,惠州对人才的引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交通方面。以仲恺高新区为例,一方面,离惠州火车站及南站均比较远,去其他城市花费时间较多,成本高;另一方面,地铁轻轨方面较深圳、广州落后。“在基础建设以及轨道交通方面多下功夫,不愁高端人才不来。”何锐说。

相关链接

5年来仲恺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超3亿


仲恺高新区对人才 “不惜成本”的投入和“极端”的重视,是惠州人才工作的亮点。

早在2013年,仲恺便在全市率先推出“恺旋人才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助推企业人才发展。2017年6月,仲恺将 “恺旋人才计划”升级为2.0版,更是引领着仲恺创新双轮驱动,构筑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四位一体”工作体系,“黄金政策39条”开创人才工作新格局,投入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在仲恺的科技与创新发展进程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恺旋人才计划”人才工作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在今年1月举行的以“仲揽人才 恺旋归来”为主题的仲恺高新区“恺旋人才计划”人才奥斯卡·第六届创新创业新锐成果发布会上表示,就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他通过了广东省创新人才领军人物的答辩,并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扎根仲恺18年的他表示,选择在仲恺这一方创新创业沃土上深耕,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作为创业“老兵”,看到仲恺高新区在创新创业转型升级上不断地在前进,创业者们在创业道路上创造出新的发明、技术、产品倍感欣慰。他还鼓励更多的青年才俊在仲恺这个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大舞台上朝着目标奋勇前行。

据统计,5年来,仲恺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超过3亿元。通过设立10亿元“港澳青年创业基金”,探索设立1亿元 “恺旋人才基金”、2000万元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 “恺菁基金”等方式,丰富和壮大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同时,建立恺萌、恺创、时代伯乐等11只总规模超22亿元的科技型风投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深入推行“恺旋人才卡”服务模式,对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贴心的服务。
 
标签: 亿纬锂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