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充电桩行业“未老先衰” 进入“大玩家”时代

   2018-08-16 法治周末21560
核心提示:经过前两年的高歌猛进,国内充电桩行业开始进入洗牌期。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容一电动)于近

 
经过前两年的高歌猛进,国内充电桩行业开始进入洗牌期。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容一电动)于近日发布公司解散公告,公告称因研发资金投入过多,未能及时转化为效益;因融资方式不当,公司运营财务成本过高。公司近年来持续亏损,已无法继续经营,公司于2018年7月31日依法解散,进入清算程序。

法治周末记者查询容一电动官网信息了解到,容一电动专注于电动汽车电能产业链核心环节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充电桩、充电桩连接器、高压连接器、散热器等,去年8月还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对于媒体报道的容一电动解散的消息,法治周末记者拨打了容一电动官网显示的办事处及服务大区的电话,但是相关电话均已停机。随后,法治周末记者从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处得到了证实。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家宣布退出的充电桩企业。

自2018年以来,有关充电桩企业倒闭、退市、被收购的消息时有出现。

“2015年以来,充电桩成为新能源行业投资最为密集的细分领域之一,但整个行业前期都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没有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投资大、回报期长、资本盲目进入、鱼龙混杂,再加上在充电基础设施上,国家并没有像补贴整车一样,给予明确而直接的财政支持政策。因此,充电桩行业规模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以井喷的态势发展,反而进入运营困局。”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中国电池网创始人于清教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说。

淘汰赛已开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新能源汽车销售8.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7.7%;1月至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49.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97.1%。而同期,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增速分别为-4%和4.3%。

在新能源汽车热潮的带动下,作为最重要的配套设施——充电桩企业的发展本应该顺风顺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公开资料显示,在今年年初,充电网科技公司被曝因资金链断裂而宣布停止运营,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则走上了被收购之路。

7月初,被誉为充电桩第一股的北京富电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因未按规定时间披露《2017年年度报告》,被新三板终止挂牌交易处理。

在独立汽车咨询顾问张翔看来,违背市场实际需求、只顾“跑马圈地”是充电桩企业遭遇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自2014年起,我国全面开放纯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充电桩建设。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显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集中充电站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480万个,将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车桩比例近1:1。

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充电桩产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下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曾被资本方看作是“万亿级蓝海”的市场。

“许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企业过度乐观。有些企业只通过简单分析一下市场数据,便认定该行业市场前景广阔,盲目进入该市场。更多的中小企业选择进入充电桩行业,看上去更像是跟风。”张翔表示。

在张翔看来,目前充电桩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淘汰的充电桩企业只会越来越多。

利用率低下

企业纷纷涌入充电桩行业,是否解决了新能源汽车车主为爱车“找桩”充电的焦虑了呢?

于清教对此深有体会。

“2017年9月,我们驾驶上汽荣威纯电动SUV ERX5,历经两天一夜,从北京公司开到青岛公司,纵横京津冀鲁4省上千公里,仅在五环内充电就折腾了两个半小时、损耗40公里续航,最后也没充上电。”于清教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之所以未能成功充电,主要是因为通过导航找到的充电桩,要么被损坏,要么标准不统一,要么是充电桩车位被燃油车所占,要么是充电桩不对外开放等。

“在这一次旅程中,最焦虑的是不知道下一个充电桩是否好用、下一站是否有充电桩。”于清教说。

其实,于清教所讲的上述情况,也恰恰是造成充电桩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法治周末记者于今年年初曾走访调查了北京市核心六个城区近40个公共充电站,约300余个充电桩(不完全统计)的使用情况,发现在北京市核心城区,充电桩的利用率不足30%。

而据张翔介绍,上海充电桩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其利用率尚不足5%。

“三座大山”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使用率低下所造成的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充电桩企业盈利困难,而盈利困难正是部分充电桩企业退出市场的根本原因。

以中国充电桩数量最多的运营商特来电为例,其母公司是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锐德)。根据特锐德近日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公司充电桩板块亏损从2016年的3亿元,到2017年的两亿元,目前已经缩减至3000万元。

特来电品牌中心总经理赵健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坦承,投资大、盈利周期长、初期使用率低,成为了摆在充电桩企业面前的“三座大山”。

2014年,特锐德开始二次创业,创立特来电。4年来,特来电累积投资超过了50亿元,在全国288个城市布局充电网的建设和运营,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充电公司,同时在技术上的投入也很大。多年的投入让特来电取得市场和技术上的领先,也造成了特来电近几年持续的亏损。充电网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属性,很多城市新能源汽车才刚刚起步,也就是说在未来才会慢慢产生盈利。

“不过,特锐德近期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让大家看到了曙光。”赵健说。

7月16日晚,特锐德发布半年报公告。公告称,特锐德充电板块特来电实现亏损3000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7亿元,相较特锐德董事长在今年年初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提到“预计特锐德2018年亏损减少至1亿元”,实现超预期目标。

“按照我们跟踪的汽车和充电大数据曲线和各项经营指标情况,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实现盈利。”赵健表示。

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没有一家充电桩企业是单纯依靠充电服务来实现盈利的,大都是靠企业其他业务板块的盈利来支撑充电桩业务。

根据特锐德半年报,特来电4年的投资及创新研发投入,累积亏损7亿元,完全靠特锐德设备制造板块弥补。

而另一家充电桩企业——星星充电的背后,则是知名经销商集团万帮新能源,而万帮新能源的核心业务有4块:充电设备生产、充电桩运营、新能源汽车销售和私人用户充电桩配套服务。

“对于充电桩企业来说,如何提高电桩使用效率、缩短收回成本周期才是扭亏为盈的关键所在。”张翔认为。

进入“大玩家”时代

在张翔看来,充电桩行业的洗牌现在刚刚开始,在盈利难的状态下,基于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点,只有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才能继续“玩”下去,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贠强也称,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讲,都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刚开始疯狂进入,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发展困难,于是选择了退出,行业再进入并购重组的整合过程。

“很多亏损的中小企业在运营的压力中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也无法在技术和质量上优化,慢慢开始退出,这时候,特来电的技术优势和网络优势也愈加突出,这样会形成一个强者更强的局面。”赵健表示。

其实,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亦呈现出如此趋势。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万帮)、普天新能源4大运营商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4%。

在赵健看来,充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技术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精细化运营+客户增值服务”。

基于此,特来电提出充电网兼具的交通、数据、能源“三重属性”,不但能给汽车充电,还能成为能源的管理器,通过电动汽车的储能属性,实现能源的削峰填谷,让夜晚的风电、水电更大范围地消纳。同时在物理网络上,还能实现大数据传递,汽车的健康诊断、用户操作数据均能够通过充电网的监测、分析,为用户提供优化服务。

未来的特来电,将由一家充电网建设公司,变成充电网平台下的能源大数据运营公司。

(来源:法治周末,作者: 马金顺 ) 
 
标签: 充电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