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与一位小学同学见了面。从国内著名财经大学毕业后,他一路跳槽几家500强,现在的薪水、待遇都不低。在上海这样一个物价高、房价高的城市中,日子相对轻松。
看似一切顺风顺水,但他也有一些困惑:所在公司的业绩并不好。这是一家做项目的大型公共服务类外企。当上世纪90年代海外资本集体涌入中国后,这家世界知名公司也跟着吃香,销售单子一度接到手软。而这几年由于本地企业快速崛起,报价相对偏低,服务能力与外企又不相上下,一些老客户逐渐转头离开。这家海外服务商“靠山吃山”的做派行不通了,加上外企人力、管理等各项成本也大,利润正在降低。“所以,我现在是继续留在这家公司呢,还是去民企或其他外资找新工作呢?”他为此焦虑着。
每个行业都在显现新的变化,新能源也不例外。2004年德国市场大门洞开之际,外资新能源企业虽有订单,但被中国本土厂商接连重创,即便是类似SMA这样的逆变器巨头,甚至通用电气、西门子、ABB等老牌500强都无法抗衡。有的不仅难以获得2010年前欧洲的大部分市场,有的更是失去了“2013-2017”的整段黄金增长机会。
以通用电气为例,中国风电市场基本拱手让人,被金风科技这样的公司压着打。而SMA集团,与我那位同学所服务的企业也有类似之处:海外业绩鲜亮,但在中国本土地区好像“心有余而力不足”,被阳光电源、华为等全数超越。
不少外企公司的问题是:层级多,汇报麻烦,人员庞杂(老外管理国内团队本来也存在着各种障碍)。同时战略思路偏保守、产品价格不低,导致在参与本地及海外厮杀时慢了几拍。未来还有一种可能是:迅速崛起的中小型厂商也将继续蚕食海外企业的份额。这类新困境能否避免,得看造化了。
在三部委的“531重磅新政”打击、新一轮股价暴跌及全球贸易关系形势急转直下的多重困境下,不少公司出现了业绩的大范围下降、市场显现出大幅缩水的势头。部分上市公司的三季报就要出来了,届时应会有更多实证。
这种周期性震荡并不是第一次。企业和人能否安然度过呢?我始终觉得,回到原点不是什么坏事。现实越真实残忍,也越利于看清自己和他人不是么?
先谈谈员工本身。正确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他(她)依附于什么样的公司,做着什么样的职位。靠政策市场而动的新能源行业,各类保护伞都在迅速瓦解中,因而在这轮打击之下,不少人会离职或更换行业。光环褪去,你是否还能卓而不群,凭借的是综合素质。有的人将无法面对这种改变;有的人则会越走越远。
这与券商业很相似:新财富分析师评选撤销后,行业同样被打回原形。我认识的部分研究员既有参与比赛的能力,又有实际水平,拿到新认可并不难。还有一些人可能本身就不太愿意争取比赛成绩,所以多年来默默无闻。比赛取消后仍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就算更换到公私募基金战场或是上市企业,都将十分出色。
重回原点后,产生的第二重影响是企业自身。很多公司其实是有看家本领的,但如果喜形于色且不注重内部治理,过几年舒服日子之后也将在市场突变的氛围下轰然倒塌。前无锡尚德便是这样的公司。2011年时,企业营业费用激增,导致在收入不济、利润大幅锐减的情形之下债台高筑,银行及供应商违约不断,最终走向破产重整。
2018年的这轮洗牌之下,给予了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绝佳机会。一些户用企业将会重新评估自己与经销商、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细节,调整和完善相关规定。以前觉得对待合作伙伴理所当然的苛刻条款,需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市场规律性。面对困境,部分公司在做好安抚及重启工作后,生命力也会更加顽强。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投资人不相信“一夜长大”、“大学毕业生能做好创业”的道理是一样的。在经验值、管理值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个别企业的寿命必然是短暂的。
海外市场方面,有积淀、有布点的企业,数据也可能持续靓丽;但我并不认为那些原来固守于国内的公司失去了参与竞争的机会。如果在中国本土地区就已开枝散叶,它只要对海外需求分析到位、销售市场把控得当且配合完美,一些海外空白地区也会得到及时补位。
某些企业如果只是因为前期拿到国内政策就获得大把赚钱机会,而本身的市场开拓就不够充分,管理水平低下,与范冰冰所面对的现有局面也将一模一样。
还想提醒一点:这几年随着网络的四通八达、新闻抵达率的攀升,全社会对公司和企业家的要求更趋严格了:他们不仅要准确判断政策大事,做好内外部经营,更要善于处理各方关系。
前无锡尚德管理团队的负面舆情,在2011年时到达了顶峰。不仅是公司负债率高、业绩差被连篇累牍地报道,彼时一波接一波的管理“开撕”新闻也见诸于各类媒体,高薪聘请的PR团队已无力回天。这对于整个尚德系来说无疑有些遗憾。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尚德当时业绩不好了,所以媒体大范围跟进。但我一直不认可“墙倒众人推”的观点,比如快播王欣就是一个证明。虽然快播被关,王欣被罚,但快播和企业创始人都得到了集体认同。以此类推,公司及管理层声誉工作也是如此。
前无锡尚德创立于21世纪初,十年多时间里已构建了巨大的产能,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准等也皆是业内第一。它对于行业的贡献并不小。按道理,它也应在舆情及公共关系上构筑起不错的网络,但结果并非如此。原因很多,在这里不做赘述了。
专业的公共事务团队,绝不是发几篇行业新闻稿就完事了,而是对这个社会、所在企业、公共媒体等多方认知上都有着足够的远见、深度及鉴别能力,并在彼此之间尽量求得真正的平衡。我相信这种能量一定是守恒的,且未来必然有所回馈。
现在,一家小型新媒体就可以把疫苗舆情燃遍全国乃至世界,将部分涉案人员迅速推下神坛,这说明企业家以及所在公司,要面对的舆情形势比以往更为复杂多变,因此也要更审慎地对待。这也是乔布斯要让记者到他家花园散步的原因之一。
如今,一切重回起点,所有人都得以换来更多自我反省与思考的时间差。这既难能可贵,也需好好珍惜。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