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仅是对中国市场,丰田此番开放专利对世界混合动力技术发展也不会产生太大促进作用。混动汽车技术发展到今天,各个成熟的汽车集团都已经拿出了自己混动技术方案,并不需要丰田的混动技术。而且进入丰田技术之后,可能会受到丰田“绑架”,未来并不明朗。各国车企不会走丰田线路,中国企业大概率也不会走丰田线路,因为丰田的做法不是很“厚道”。
·丰田开放技术专利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技术专利即将到期或已部分到期,丰田已经无法保护其技术专利。
·丰田开放混合动力专利对中国市场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市场技术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日前,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将免费开放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相关技术专利,其涉及技术涵盖由发动机、电源转换器和电池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一石激起千层浪,丰田这一“动作”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在纯电动路线“当道”的大潮下,丰田此举是否会推动混动技术路线更好发展?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又将产生哪些影响?
免费大餐?
据丰田中国官方网站上披露的信息,丰田将无偿提供其持有的关于电机、电控、系统控制等车辆电动化技术的专利使用权,包含申请中的项目,期限至2030年底。此番开放内容涉及丰田经过20年以上研发混合动力汽车积累的约23740项电动化技术专利。
众所周知,丰田在混动技术上“造诣颇高”,其混动系列车型一直在市场上表现良好,其即将在中国上市的插电混动车型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此番技术专利开放,确实有一定吸引力。但业内人士指出,丰田开放技术专利,实际还“留有后手。”
据了解,如果企业想使用丰田专利,需向丰田提出申请,并在共同商讨具体实施条件后签署合约。同时,以电动车制造、销售为目的的整车制造商购买丰田车辆电动化系统后,丰田会对使用其动力传动系统的企业进行有偿技术支援。对此,业内人士辣评:丰田的技术专利看似诱人,实则是在提供“捆绑式服务”。
此外,即便丰田称此举是推动电动车普及措施的一环,仍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时开放专利已经“太慢太晚”。丰田在一段时间内掌握着混动领域的诸多专利,之前很多汽车厂商都在混动路线上摸索,但大多数受困于丰田的技术专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直接导致了全球混动技术陷入停滞状态。
“在专利态度方面,特斯拉比丰田值得尊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早在2014年6月份,特斯拉公司总裁埃隆马斯克就宣布了开放特斯拉所有专利,免费供竞争对手使用。
化被动为主动?
既然已经“慢”了一步,丰田为何还要开放专利?业内人士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丰田技术专利已经进入失效高发期。
“丰田开放技术专利的核心原因,在于它的技术专利即将到期或已部分到期,丰田已经无法保护其技术专利。”崔东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把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的技术对外开放,是丰田变被动为主动的宣传方式,应该说对自身品牌的提升有很大好处,同时也会使更多人或更多企业去发展混合动力的线路。
同时,纯电动车浪潮的冲击也被认为是丰田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全球零碳排放的大目标下,许多国家及地区已列出汽车全面电动化时间表,汽车厂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此背景下,很多车企已经积极布局电动汽车业务,希望借此发挥规模效益,降低电动汽车成本。如,在特斯拉开放专利后,大众也抛出消息,称其将开放全新纯电车模块化平台——MEB平台。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丰田此番动作,也是顺势迎战,以吸引更多车企加入到混动阵营中,并进一步使得一些新能源政策向混动车倾斜,在纯电动化的浪潮下,为混动路线谋得一席之地。
“水花”可能不大
丰田此番举动,又能在中国市场上激起多大浪花呢?
“丰田开放混合动力专利对中国市场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崔东树表示,目前,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基本是以日本丰田和本田为主,其他车企基本都已逐步退出了这一市场。而且,这些车企并不是没有进入,而是在进入之后,选择了退出。所以专利问题并不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市场技术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崔东树进一步解释,不仅是对中国市场,丰田此番开放专利对世界混合动力技术发展也不会产生太大促进作用。混动汽车技术发展到今天,各个成熟的汽车集团都已经拿出了自己混动技术方案,并不需要丰田的混动技术。而且进入丰田技术之后,可能会受到丰田“绑架”,未来并不明朗。各国车企不会走丰田线路,中国企业大概率也不会走丰田线路,因为丰田的做法不是很“厚道”。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即使仅从技术角度看,我国纯电动技术经过近十年发展已经取得很大进步,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则相对缓慢。与混合动力技术汽车相比,纯电动技术汽车也得到了更多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019年汽车界两会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不动摇”。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也曾表示“要认清我国在其他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实力较为薄弱的现实。”
上述专家告诉记者,政策的思路是让市场选择技术路线。因为纯电驱动可能在高寒地区、城际长途交通等领域不如氢能、混动等技术路线,应鼓励多元技术路线发展,在市场具备一定规模时,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应用场景,让更多应用场景匹配更合适的技术路线产品。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