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已逐渐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今年2月底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布了《关于规范风电场项目建设使用林地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严禁风电项目使用重点林区林地。这将进一步增大集中式风电项目开发难度,此前已有浙江、湖南等植被覆盖较好的省份暂停了对陆上风电项目的审批。那么,保护与发展是否不可兼得?如何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
在可以预见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会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它们带来的生态足迹可能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社区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解决方案,来满足社会对清洁、廉价能源的需求,同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对土地和水域的破坏和影响。
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但不需要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我们所需要的是在宏观尺度更好地规划、执行和抵消当前和未来发展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开发项目之前以更全面、更平衡的方式进行规划,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将项目选址落在最佳地点,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
为此,2017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EnergyResearch Institute, ERI)共同启动了“生态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研究项目”。研究运用发展系统规划方法(Development by Design,DbD),将省级主体功能区划、高生态保护价值区域与国家可再生能源 (集中式风能发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技术可开发区域进行叠加分析,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我国哪些地方适合开发?哪些地方不可以开发?哪些地方可以开发但需要做好生态修复?
1
为了保证生态保护价值最高的那些地方避开开发可能造成的影响,有部分地区需尽可能避免开发——我们把此类地区称为“发展规避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北林区,青藏高原以及西南山地。
另外有一些地区也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价值,但如确有发展需求,在做好生态修复规划的前提下也可以进行开发——我们把此类地区称为“高风险发展区”。高生态价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发展规避区类似。
剩下的区域就是“低风险发展区”,由于已经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开发,或生态保护价值相对较低,这些地区可以优先进行开发。
这三类区域的空间布局如下图所示:
已经建成的风光电场生态平衡性如何?
2
截止到2015年,现有的集中式风能/光伏项目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性较好,71%的集中式风能项目和85%的集中式光伏项目位于生态风险较低的区域内。但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部分项目建设在了应该规避建设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高生态保护价值区域。因此,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与审核,强化责任及追责处罚等制度约束则亦是当务之急。
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合进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地方在哪里,这些区域能满足未来需求吗?
3
生态友好的集中式风能发展空间布局如下图所示:
在近中期,我国大部分地区仅低风险发展区就可以满足203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求;天津、山东、江西、广东和海南五个地区在实现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目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兼顾生态友好的发展目标,以上地区可以考虑从邻近地区的低风险发展区调入更多风电,或考虑发展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以补足其目标缺口。
生态友好的集中式光伏发展空间布局如下图所示:
本研究识别出,北京、四川、西藏和海南三个地区在实现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目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兼顾生态友好的发展目标,以上地区应考虑从邻近地区的低风险发展区调入更多光伏电力,或考虑发展分散式光伏以补足其目标缺口。
已有研究表明,集中式风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会对局地气候以及局部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考虑到风能和光伏发电有20-30年的运营周期,如果未来的建设规划选址不当,可能会在较长时期内对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功能价值持续带来具有“锁定效应”的负面影响。在未来集中式风能/光伏项目规划时,更应注意规避高风险发展区,并生态友好的利用低风险发展区。
下一步工作
全国层面的分析,限于数据可获得性和数据精度,对可再生能源产能的估算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此外,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如能引进其他生态价值数据,如水源地、防护林等,对高生态保护价值区域的识别会更完善。为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指导意义,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生态友好的快速发展,我们将继续探索和推动在省市一级的研究。
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各国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TNC的科学分析表明,如果不进行良好的规划和实施,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可能会影响全球范围内67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土地和6万3千公里的流域,包括生物多样性、社区和生物隔离的高价值地区。针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在的负面生态影响,我们需要在规划阶段就做好顶层设计,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修复”的老路,因为这需要的成本更高、付出的代价更大。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