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质疑声四起的动力电池“白名单”,在实施了四年多之后,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躺在政策红利上的日子要结束了。
6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文件称,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精神,工信部决定自2019年6月21日起废止《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5年第22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目录同时废止。这也就意味着,在业内存在四年之久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白名单”正式取消。
那么四年间因补贴而生的动力电池“白名单”究竟保护了谁?不再设“白名单”后,风光无限的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何去何从?
“白名单”的前世今生
为了引导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健康发展,早在2015年3月,国家工信部制定并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并从企业基本要求、生产条件、技术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7个方面,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给出规范意见,符合这份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录,被业内称为“动力电池白名单”,此后有四批共57家动力电池和系统企业进入白名单。
而进入动力电池“白名单”也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电池必须进入《电池行业规范》目录,否则使用该电池的新能源车辆将无法进入推广目录,继而也无法获得补贴。而一旦动力电池上了目录就意味着得到了直通补贴的优先权,因此,动力电池“白名单”成为各大车企们关注焦点。
至今,这个“白名单”已经实行了有四年时间了。的确,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为了达到白名单要求,在产能、技术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动力电池“白名单”在支持汽车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做优做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57家动力电池企业的“白名单”中,仅有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而并未出现一家日韩系电池在华企业。这也意味着,使用了三星、SK以及LG电池的车企,都将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温室里“白名单”的两面性
在动力电池“白名单”政策红利的推动下,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据绝对的优势。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中,仅有三家是日韩企业,其它七家全部都是中国的企业,而宁德时代以总装机量23.54GWh,达到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的25.4%,排列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
不可否认,在“白名单”的激励下,短时间内中国动力电池疯狂扩张,市占率迅速提升,尤其是催生了一个中国动力电池独角兽—宁德时代。
而对于“独角兽”宁德时代来说,2018年更是快速扩张的一年:IPO上市,进军欧洲、在德国建立工厂,签下宝马10亿欧元订单,拿下本田56GWh大单,进入戴姆勒、捷豹路虎、大众、本田、日产等国外车企供应链,与上汽、长安、北汽新能源、江铃、东风、广汽、吉利等国内车企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显然在国内已形成了动力电池一家独大的局面。
正如“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性”,“白名单”在保护了动力电池市占率的同时,事实上也错失了中国动力电池应当励精图治的黄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车企对动力电池的创新研发,当所有的动力电池企业为了让车企们因有补贴而选择自己的动力电池时,选择盲目地去扩张自己的产能,何来什么外界动力来逼迫自己专心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而现如今,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已经呈现出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尴尬局面,不少车企出于成本和时间的考虑,不得不选择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电池产品,来拿到补贴。的确,动力电池“白名单”换来了动力电池市场高的占有率,却没换来一心一意、苦心钻研的核心技术。
没有“白名单”动力电池该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中高性能动力电池仍属于供不应求状态,高性能动力电池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白名单”目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外资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范围,而未进入电池目录的企业在华发展有所放缓。
对于取消“白名单”后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该如何发展?汽车头条APP采访了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其表示,“白名单取消后,意味着动力电池的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门槛将一视同仁,一旦取消白名单全面放开,行业竞争将趋于白热化,未来市场玩家将会趋于集中,中小规模的动力电池企业生存竞争将更加艰难。”
而在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外资电池企业进入中国有利于降低成本提升动力电池指标,目前电池行业的能量密度提升较慢,取消白名单这样的政策引导必然需要转到市场竞争的引导,会对整车企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能源补贴的断崖式退坡,无疑,中国动力电池的“白名单”取消后,松下、LG等国外的电池巨头重新杀进国内市场时,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谁将会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呢?当面对国外早些年已经投入生产的811电池,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近两年才开始投入研发的差距,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该如何追赶国外的电池技术?而当电动车的安全性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时,中国的动力电池技术是否真的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呢?
或许,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才是这些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们的当务之急。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