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摩拜、OFO为首的大多数共享单车玩家醉心于烧钱大战,在一二线城市展开激烈厮杀时,背靠阿里系的哈啰却独辟蹊径,从一开始就选择远离是非纷争的“修罗战场”,主动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同时抵住了押金这颗“糖衣炮弹”的诱惑,借助支付宝端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免押模式。凭借这些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哈啰成功避开了“百车混战”中的血拼,悄然崛起,逐渐与摩拜、OFO鼎足而立。直到两大寡头相继变“黄”——摩拜褪色成“美团黄”,OFO因数十亿押金无法偿还而几近“黄”掉,哈啰迅速补位,成为一枝独秀。在哈啰成立两周年之际,联合创始人、CEO杨磊宣布,公司正式更名为“哈啰出行”,自此,开始大举进军出行市场。
曾经散布大街小巷、五花八门的共享单车,为什么哈啰出行能笑到最后?精心的策略当然必不可少,但追根溯源,核心的制胜武器仍然是产品。
对于共享单车而言,产品的性能关乎用户的骑行体验,而丢车率、损耗率及线下运维成本则关乎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最大限度提高单车的GPS定位精度,并保证车锁开闭灵活度无疑成为最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内置电池的智能锁自然就成了研发的重中之重,哈啰出行的智能锁现已研发至第5代。
与LG对簿公堂 哈啰出行积极联手国内电池名企
当一切都渐入佳境之时,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在去年10月份的一条朋友圈却打破了平静,发文直斥哈啰单车智能锁的电池供应商LG化学。
“用过不少品牌电芯,LG质量是最差的,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来找回大量受影响的单车,更换故障电池。”
原来,自去年5月份以来,哈啰出行后台发现,一大批“幽灵单车”信号陆续消失,出现开锁异常与GPS定位失灵问题,导致大批车辆永久“失踪”。据悉,这起“哈啰出行失联事件”波及的单车数量达数十万辆。
通过随机拆开已找回的2000辆失联单车的智能锁,哈啰出行技术专家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内置电池出现故障,导致物联网模块无法正常工作。而故障电池的电芯主要是LG化学生产的INR 18650 M26型号电芯,只有少数为三星、鹏辉电池。
在明确故障原因后,哈啰出行与LG化学的南京制造商乐金化学进行多次交涉,但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哈啰出行最终将乐金化学连同8家加工LG化学电芯的代工厂一并送上了法庭。
显然,这次由电池故障带来的损失深深触动了哈啰出行,让其不得不重新审视电池质量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哈啰出行所采购的电池不仅应用于骑行单车,还有更大一部分是助力车。
哈啰出行助力车产品于2017年9月推出,该车采用的是汽车工业级别锂电池,最大续航里程50km,电机180W,限速20km/h,同时采用NFC电子智能锁,通过APP解锁,后台可同步监控,手机APP端显示剩余电量和可续航里程。
因此,哈啰出行在与跨国知名电池企业对簿公堂,展开积极维权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更多转向国内电池市场,紧锣密鼓地筛选质优价美的替代电池产品,以确保单车及助力车的质量。
在今年5月31日,哈啰出行宣布与德国巴斯夫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移动)、东磁集团、欣旺达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旺达”)和比克电池在研发、生产、运维等层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升级各渠道管理流程,共同深入研发、创造新的智能化产品。
其中,欣旺达和比克电池均为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知名企业。
欣旺达成立于1997年,生产园区分布于深圳宝安、深圳光明、惠州博罗、印度等多地,目前在软包电池方向已有一定的研发和储备积累,但当前的主打产品仍是三元方形动力电池。据悉,欣旺达动力电池产能在2022年年底将扩充至55GWh,2023年预计销量为54.45GWh。
比克电池自2018年起,即已与哈啰出行展开合作,此次通过深化战略合作,比克电池将为哈啰出行全系三代助力车产品的电能驱动系统提供动力来源,哈啰出行三代助力车产品将均采用比克电池的18650高镍电池。
比克电池方面表示,哈啰此次携手各行业的头部企业,将根据其提供给市场的服务,首先选择行业标准品作为两轮车产品的基础设计配置,同时还考虑到共享行业的特性,对供应商提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具体到包括电池壳体、电芯、保护电路板、电池封装厂等相关部件,协同提供能服务于哈啰出行电动两轮车市场推广目的的产品。
另外,在圆柱锂电池领域深耕十余年的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鹏电源”)近日对外披露,其已顺利通过哈啰出行的电池供应商审核,双方即将就哈啰助力车电芯供应项目展开深入合作。
据悉,天鹏电源数款成熟圆柱电池产品已经通过哈啰出行的相关检测,未来会根据实际需求匹配不同电池产品。拥有了配套速珂智能和五羊本田等品牌电动两轮车的丰富经验,天鹏电源配套哈啰出行助力车产品,只是时间问题。天鹏电源2018年度生产锂电池电芯约1.43亿支,其18650高比能电池既有NCA电池,也有NCM高镍电池。
当我国电池产业尚羸弱之时,从日韩等驰名宇内的国际电池企业采买电池,是国内多数电动车制造商的无奈选择。换言之,过去一段时间外企紧紧扼住了我国动力能源的“咽喉”。因此,每当LG化学等名企的产品质量亮起红灯,国内大多数采购商在面对这些国际大公司的专业公关团队以及资深的法务团队时,往往只能束手无策,求告无门,苦陷维权迷局。这一点,曾长期忽视动力电池发展的欧美等国也深有感触。
时过境迁,随着我国电池产业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迅速发展,国内众多实力雄厚的电池企业开始竞相崛起,凭借在价格、质量、售后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将目光逐渐转向国内,相继调整采购重心。在国内拥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与退路后,过去有苦难言的采购商才敢积极维权,甚至不惜与跨国企业公然反目。尽管国内动力电池的相关技术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国动力能源领域的命运正在被改写,国内如哈啰出行等电池采购商将因此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