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外企业,想要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势必会遭遇“本土势力”的激烈竞争。
大众:积极扩张“朋友圈”成效斐然
大众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表现十分积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共交付2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总交付量的1.4%。而在今年下半年,大众还计划在现有产品阵容的基础上,再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其中包括2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3款纯电动车型。
新产品能够“层出不穷”与大众积极扩张“朋友圈”密不可分。近期,福特和大众就共享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达成协议,合作焦点在于双方技术和制造平台的共享。而此前,大众集团也与我国上汽、一汽、江淮等国内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继2018年底发布混动版全新一代途锐、迈腾GTEConcept、探岳GTEConcept之后,今年3月还发布了朗逸电动版、高尔夫·纯电以及宝来·纯电三款EV车型,并计划在今年年中正式上市。
新车型的到来终于补齐了此前大众新能源汽车产品线的空缺,并为其接下来在华争夺新能源汽车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作为国外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势必会遭遇“本土势力”的激烈竞争。
奔驰:“后来居上”信心足
作为“瞰思未来(C·A·S·E)”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梅赛德斯-奔驰的“电力驱动”部署也在今年开启。其旗下EQ电动科技品牌的首款车型EQC纯电SUV,作为奔驰“中国制造、专属中国”战略下的首款国产纯电动中型豪华SUV,之前已在今年上海车展亮相,并宣布将于2019年底正式上市。
这也标志着奔驰正式加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技赛。
事实上,奔驰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计划早在今年3月就曾对外公布。彼时,奔驰宣布,计划在今年底之前将旗下插混产品在所有级别中扩充至10款,并在2020年进一步扩大至20款。
5月,戴姆勒发布“雄心2039”计划,根据规划,将在未来20年内,即三个产品周期内打造一个实现“碳中和”的乘用车产品阵营。
戴姆勒表示,2030年要让奔驰品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汽车总量达到1270万辆,占到其总销量的50%以上。
雄心壮志有了,品牌基础也有了,甚至合作伙伴也在7月底找到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老大哥”北汽新能源。奔驰的下一步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宝马:“起大早赶晚集”
与奔驰和大众的积极布局相比,宝马今年的电动化步伐依然迟缓——上半年动作不大,仅凭此前上市的纯电动量产车型i3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宝马5系新能源、X1新能源、7系新能源等为数不多的几款车型“吃老本”,虽然销量成绩还算差强人意,但却让人觉得有些“不思进取”。
好在宝马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6月底,宝马集团宣布将加快电动产品扩张计划,提前两年即在2023年前实现25款新能源车型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布局。而这25款新能源车型中,将有超过一半的产品是纯电动汽车。
早在2011年就发布了电动化“i”品牌的宝马,近年来却逐步落后于对手。纵观其近几年的发展,宝马内部对是否发展电动车的声音并不统一,最近的“换帅”风波似乎也影响到了去年敲定的与长城新能源的合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蔚然兴起的大潮中,宝马确实“起了个大早”,但犹疑不定使其错失了机会,当真是“赶了个晚集”。
丰田:“松口”入局纯电动
此前一直拒绝电动汽车的丰田,终于在今年“松口”加入了战局。
1月,丰田和松下电器共同宣布,将于2020年底前成立车载电池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生产高容量车载电池,并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量产。
3月,一汽丰田正式推出卡罗拉双擎E+,这也是丰田在华首款可享受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车型。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该车型的上市意味着丰田正顺应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并开始调整自身产品线。
6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东京举行发布会,宣布将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东芝等车载电池厂商合作,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丰田表示,到2025年,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提升至550万辆以上。
记者注意到,以上计划比之前宣布的计划提前了大约5年。显然,面对前景广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丰田一改往昔的淡定,并在今年开始积极布局相关产业链。然而,目前我国的补贴政策已经开始退坡,错过“高光时期”的丰田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有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围猎”,更有来自技术的挑战,虽说布局插电和纯电汽车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可以利用其在油电混动方面积累的技术实力,但中途入局总归是不占优势,丰田要想顺利抢占市场份额恐怕也非易事。
日产:在华布局已失先机
6月27日,作为东风汽车电动化战略的重点项目,日产电驱动电机国产化项目投资协议在武汉落笔签字,标志着这项中期规划达30亿元年产值的项目正式落户武汉。而根据东风汽车新中期事业计划,日产汽车要在三年内推进电动化关键零部件100%国产化,更多与电池回收、电池再利用和电力储存相关的设施也将在2022年底前建成。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2017年和2018年里,日产在中国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一直为负。截至目前,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仍然只有一款纯电动车,也即2018年东风日产结合日产轩逸打造的轩逸·纯电。日产汽车旗下的电动汽车聆风虽然累计销量位居全球第一,并且保持着零电池燃烧安全事故的纪录,但至今未引入中国市场。如今,随着其他竞争对手纷纷加大在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日产终于决定开始在华进行布局。
然而,面对竞争渐趋白热化的中国汽车市场,日产汽车尽管近年来动作频频,但“半路出家”仍显基础薄弱。虽然产品质量过关,但未来想在华赢得消费者认可,恐怕还需在产品之外的地方下一番苦功。
本田:青睐氢燃料电池车
相比纯电动,本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目光最近似乎更多地投向氢燃料电池汽车。
早在2013年,通用汽车就与本田汽车就合作研发氢燃料电池技术,双方通过整合研发团队以及共享氢燃料电池知识产权,共同开发了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和氢储存技术。而本田推出的氢燃料电池汽车Clarity,虽然目前还没有在全球范围内上市,仅在日本和美国加州地区作为租车使用或销售,但却已经可以代表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最高水平。
而在电动化方面,本田近期透露,计划研发全新的电动汽车平台,基于该平台,本田将推出尺寸更大、续航更长的电动车型。此外,到2030年,本田旗下2/3的产品都将成为新能源车,其中,纯电动车型将占到总销量的15%。
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还是电动汽车?这是一个选择。本田发展新能源汽车另辟蹊径,想以“氢”制胜,谋求“一枝独秀”的雄心可见一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