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分析,2018年中国硅基负极材料产量达5440吨,同比增长2.3倍,硅基负极材料即将进入批量放量期。主要驱动力有:1)经过近10年的研发,国内硅基负极技术不断成熟,产品稳定性逐渐得到下游电池企业验证;2)新能源汽车、手机、平板等终端产品对电池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和高容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快高克容量负极材料的导入。与只有372mAh/g理论克容量的传统石墨负极相比,硅材料的理论克容量可达4200mAh/g。高容量正极材料(如高镍三元)逐渐批量,一定程度带动高容量硅基材料的应用。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产业智库” ID:weixin-gg-ii 作者:GGII)
当前中国硅基负极市场主要有以下特点:
1)市场集中度高,量产企业不超过3家,在研发及小试企业超过20家。硅基负极目前主要有三类企业,一是现有石墨类负极企业,如贝特瑞、宁波杉杉等;二是科研院校的创始团队,如天目先导等;三是电池企业或跨界进入该领域的纳米硅制造企业,如国轩高科等;
2)当前稳定量产的硅基负极型号较少,以420mAh/g、450mAh/g两款为主,更高克容量的硅基负极还无法量产;
3)硅基负极的应用仍比较局限,目前主要应用于圆柱数码、少量用于软包数码及圆柱动力。
4)价格仍偏高,目前稳定量产的硅基负极价格介于11~12万/吨,远高于石墨类负极。
GGII调研认为,2019年硅基负极在国内的应用将实现量的突破,增长驱动力有:
1)高容量圆柱数码电池需求日益增加,成为国内硅碳负极材料应用主力;
2)新能源汽车补贴门槛进一步提高,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成为主要发展方向。2019年高镍三元材料在圆柱18650大批量应用,这一定程度带动硅基负极的需求;
3)国内硅基负极企业长期与国外电池企业合作,对外出口量保持增长。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