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个新兴行业,储能和氢能再次迎来利好。
10月11日,国家能源委员会时隔三年再次召开会议,会上指出,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快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探索先进储能、氢能等商业化路径,依托互联网发展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业内专家认为,这是我国能源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也是为了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
储能:未来能源革命的“刚需”
2018年被认为是中国储能发展“元年”。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的累计规模达到31.3吉瓦(GW)。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规模为1072.7兆瓦(MW),是2017年累计投运总规模的2.8倍,新增投运规模682.9MW,同比增长464.4%。
随着全球新能源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储能的价值日益凸显。2017年10月11日,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省级政府依照已出台的智能电网、微电网、多能互补、“互联网 ”智慧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配电网建设、电力现货市场等相关政策支持储能。
所谓储能,最常见的是化学储能,通过电池充放电作业,起到削峰填谷、提高电能质量、充当备用电源、调节频率参与智能电网建设等作用。因此,储能被认为是未来能源革命的“刚需”,是推动中国电力能源变革、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储能可以细分为用户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电源侧储能等,三者各有侧重,用户侧储能装置可促进电网削峰填谷,保障大电网安全,还能有效提高用户侧分布式能源接入及应对灾变能力,保证供电可靠性。
发展储能技术及产业,有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优质化的开发、应用,是促进多能互补、缓解用能峰谷差、强化电力系统安全的核心要素之一。与此同时,发展储能技术及产业,也是解决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化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
储能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进一步鼓励推广储能技术跨领域应用新业态、新模式。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安全、更智能的储能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综合能源服务、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储电、蓄热、蓄冷、储氢相结合的多能互补项目示范项目建设。
在技术创新方面,业内普遍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促进供需对接。研究以实际应用市场为导向的储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通先进储能技术创新、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环节,组织行业制定高效储能技术推广目录,并定期对目录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储能产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储能产业整体发展战略,完善政策体制机制,把储能技术应用提升纳入能源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中国能建、国家电投、国家电网等大型央企已经纷纷进军储能领域。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