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市场的规模短期可能会缩小,但行业的发展方向不会改变。
2019年的储能市场,大概可以用“高开低走”四个字来形容。
年初之际,除江苏二期电网侧储能项目外,浙江、湖南等省网公司关于电网侧储能的规划、招标亦是进行的轰轰烈烈。2019年5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印发《输配电价成本监管办法》,明确“电化学储能设施不得进入输配电价核算”,此文立刻引发储能行业对电网侧储能后续发展的担忧。而12月,国家电网在《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文件中则要求“严禁以投资、租赁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新建电网侧电化学储能设施”,更是让很多从业者要低吟一首《凉凉》送给自己。那么,储能行业真的会因为利空文件而“凉凉”吗?带着此疑问,我们似乎很有必要来理一理近两年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缘起以及走到如此低谷的原因所在。
2017年10月,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 “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我国能源行业供给侧改革、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力争在十三五和十四五之间完成储能由研发示范到商业规模化发展的大幅进步。此后,各省份亦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力促行业发展,旨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些文件促动之下,2017年,南都电源翻开了中国大规模分布式用户侧储能系统“投资+运营”模式的序章,一座座大型储能电站拔地而起。而2018年,以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平高电气、省网综合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公司则引领了电网侧储能投资的热潮,河南、江苏、湖南等地百兆瓦时级的储能项目快速落地。与此同时,睿能世纪、科陆电子等企业在储能应用场景之火电厂“火储联合调度调频”领域于山西、内蒙、广东、福建等省份攻城略地,项目纷纷上马。一时间,政府单位、投资机构、电力用户、设备厂商、协会媒体等众多参与者共同推动储能行业发展风起云涌,大有“储能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势。
然而,“日满则仄,月盈则亏”,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内在规律,参与者往往因为置身其中,会有意无意的忽略这个规律。2018年9月,南都电源悄然暂停用户侧储能项目投资;2019年,业内多个火电-储能联调项目未能如期建设交付并不断暴露出技术问题;电网侧储能项目亦是拖延停滞,最终发文是不再投资新建。电化学储能从“其兴也勃焉”的局面,2年多时间里又迅速走入“低谷”,其原因在哪里呢?笔者简析如下,聊以抛砖引玉。
01 政策的不稳定性影响行业发展
电化学储能配合火力发电厂进行AGC调频受政策影响最为典型,储能调频发展之初,并未通过政府推动的形式介入电力调频领域,而是企业根据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技术特点主动发现了这个应用场景。但自电化学储能系统加入调频市场以来,山西调频价格从12-20元/MW,一路下调至5-10元/MW,而5元/MW几乎成了官方指导价,京津唐地区更是给出0-12元/MW这种不设底线的申报价格,内蒙的调频价格亦是一路下调。
用户侧储能亦是面临同样考验,发展改革委在2019年7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能源需求峰谷差越来越大,完全满足短时高峰用电将造成巨大浪费”,理论上,峰谷用电量差距加大,应该使用拉大峰谷价差这个价格杠杆引导用户进行用电结构和用电方式的调整才对,然而现实中讽刺地是,在连续两年每年电价下调10%的背景下,峰谷价差进一步缩小,这就违背了利用峰谷价差这种经济信号调节用户用电行为的设计初衷。调频价格和峰谷价差的下调,带来的是投资风险的不可控,回报周期遥遥无期,“朝令夕改”,储能行业投资者自然“不知所从”。
02 缺少足够的顶层设计规划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峰、调频、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功能价值已获得广泛认可【1】,特别是大量风、光等新能源电力接入后,对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虽然2017年五部委联合下发了促进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发展储能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做了诸多规划,然而对储能功能价值进行认可的价格机制的建立却迟迟未能有所突破。
反观国际储能市场,美国FERC发布了order 841促使各区域配网运营商调整规则以更好的接纳储能,德国和澳大利亚则对用户侧安装储能系统有补贴,日本和韩国亦有实际政策促进储能产业发展【2】。
当然,中国的国情和电力体制不同于国际,不能一概套用,但总体而言,我们在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的建设方面是落后于国际的,期待我们的高层智囊在顶层设计方面贡献更多智慧。
03 行业企业相互踩踏严重
公平有序的竞争是提升市场活力的重要源泉,但储能行业却在发展之初就陷入“价格战”的老套格局,把“蓝海”做成“红海”乃至“血海”实非行业发展之幸。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直接反应,但在产品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估之前就一味地压低价格,是否从开始就走错方向了呢?所以,价格作为对价值的传导,一定不是决定行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作为行业的参与者,还是要在更高的视野之下看问题,促进产业良性发展。04
电化学储能技术不够成熟稳定
成熟稳定的技术是一切商业模式成立的前提条件,盲目冒进地大规模推广反而可能给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多种电化学储能技术轮番站上舞台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但国际范围内储能行业发生的事故却也有多起,然而遗憾的是,除韩国一份看似专业实则漏洞颇多的储能电站火灾调查报告外,尚未看到真正的对这些事故进行有价值的梳理分析披露。
掩盖问题可能比问题本身更可怕,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此前的拙作中亦有讨论,此处不再赘述【3-4】。
以上对行业发展陷入低谷的原因分析也许并不全面或正确,仅供读者博观约取参考使用。其实与其坐而论道百日,不如实实在在的为行业发展解决好每一个细节问题,让问题有答案,问题才有意义。
行文至此,笔者也简单谈一点对“不再投资”的浅薄之见。无论是电网侧储能还是用户侧储能过去大规模投资或还是目前暂停投资,都是企业在自身特定阶段的特定选择,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阶段现状、阶段定位有关,无需过度解读!虽对行业发展有影响,但绝不是主要因素,扎实做好储能技术积淀和顶层政策规划,才是行业真正所需!
储能站在能源革命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交叉点上,市场低迷只会是一时的,某些企业的自身行为催生不了行业,反之亦毁灭不了行业,技术驱动和市场调节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得亦何喜?失亦何忧?中国储能市场的规模短期可能会缩小,但行业的发展方向不会改变。此外,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储能的功能价值属性决定储能行业不会是一个千亿甚至万亿级的狂欢市场,容不下太多的玩家大佬,每个企业找准定位盯准一个技术方向做精做深,或许这才是储能企业在后续发展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终极方向。
客观看待储能的发展,我们或许还可以以另一种视角来分析,从人类的需求角度出发,无论是食物、水等生活必须物质的存储,还是知识、信息等传承所需的存储,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需品,而每一次存储技术水平的提升,都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大进步,因此,能源存储技术的提升,也毫不例外的终将推动社会进步。在此低谷时刻,正是考验行业参与者眼光、策略、智慧与耐力之时。
文章最后,化用明朝民族英雄于谦的一首小诗和行业同仁共勉:“寄语储能人,轻寒勿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