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三项强标的发布对于提升、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是从源头、技术要求上来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指标。”
近日,电动汽车安全再次成为业内热门话题。但与此前频频起火的负面消息不同,这次大家关注的重点是日前工信部出台的电动车安全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三项强标”)。
“国家总算出台了关于电动汽车、电动客车和动力电池安全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这样我以后选购新能源汽车时也更有底了。”准新能源车主虞先生告诉记者,他此前一直摇不上燃油车号,无奈之下只能排号去购买新能源汽车,被迫成为“电车一族”。“其实说实话,我对电动汽车是不太信任的,但这次‘三项强标’的出台或多或少还是给了我信心。”
明确行业安全底线
天气渐热,电动汽车也在逐渐攀升的高温中再一次“火”了。4月28日,深圳塘尾某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发生车辆起火,现场相邻停放的5辆车受到不同程度损坏;5月4日,新疆阿克苏一辆电动汽车自燃;5月8日,长沙街头一辆理想ONE在行驶过程中自燃……
电动汽车自燃、起火频发,最大的损耗无疑是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信心。5月12日,为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车的安全问题,工信部宣布,其组织制定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三项强标”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产销量分别达到124.2万辆和120.6万辆,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称,电动汽车安全系列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标准就是行业技术要求,也是底线,而安全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三项强标的发布对于提升、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并且是从源头、技术要求上来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指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主任刘永东告诉记者,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符合现阶段技术水平
记者在梳理三项强标时发现,“三项强标”分别是从整车、电池、电动客车三个方面提出准入门槛,而亮点则基本围绕“强制、安全、电池”进行展开,例如在《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重点强调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风险来源就是动力电池,所以三项强标的重点还是围绕动力电池的系统热管理、绝缘电阻、涉水防水、机械冲击、模拟碰撞、外部短路和过温过充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下称“充电联盟”)技术和认证部主任刘锴告诉记者,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增长的大背景下,不少车企的企业标准皆能满足甚至超过强标里的要求。
此外,记者还发现,与此前我国原有的推荐性国家标准相比,《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增加了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则增加了电动客车电池仓部位碰撞的强制要求。“新增的安全提醒可以有效降低事故中的人身损失,而电池仓部位的强制碰撞要求也可以促使企业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安全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员工指出。
“强制要求都是经过试验验证、专家研讨、行业交流和征求意见这几个流程的,就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来看,我觉得是合理且合适的。”刘锴强调。
未来标准会逐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三项强标是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企业预留了半年左右的“过渡期”。
“这意味着如果还有企业安全技术没有达标,仍然可以抓紧最后的机会进行改进,毕竟强制性标准作为保障电动汽车安全的底线,对于企业而言也仅是基本的入门标准而已。”上述车企员工告诉记者,三项强标的出台势必会淘汰一批技术不达标、产品不合格的生产企业,竞争加剧的同时也能为我国电动车产业的有序发展扫清障碍。
同时,记者还注意到,作为电动车配套基础设施的充电桩在本次的强制性标准中并没有被提及,而这是否会是强制性安全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国家、社会层面对电动汽车安全的关注,以及三项强标出台。充电安全保障基础已经形成。”北京市级平台e充网常务副总经理李健表示,“虽然目前充电桩还没有国家强标,但已有行业检测和认证,e充网充电SaaS云平台、西安市级新能源平台、昆明市级新能源平台可以通过对车、桩状态进行监测诊断,实现安全预警。同时,在充电异常危险时能对桩远程断电,保障车主安全。”
“我认为当前充电桩更多面临的是充电桩本身的一致性、互操作性等问题,行业自律才是大势所趋。”刘锴坦言,从北京市《北京市电动汽车社会公用充电设施运营考核奖励实施细则》《北京市电动汽车社会公用充换电设施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开展电动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的通知》中纳入充电联盟的标识(检测、认证)评定工作和取得的效果来看,都证实了该点。“但强制性安全标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未来必定会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实践来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