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多项充电基础设施利好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落地状况欠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近日召开的2020年须弥山大会上指出,加大力度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充分满足电动汽车需求,解决电动汽车推广普及中的充电难问题,是我国电动汽车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同时,多位业内人对记者表示,要推动充电桩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智能化,核心任务是将已有的各项利好政策有效落实。
老问题与新挑战并存
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我国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5万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50万辆。而到2020年8月,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已经接近60万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50万辆。对此,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许艳华表示,充电设施的发展速度比新能源汽车整车的发展速度更快。
然而,虽然充电设施发展迅猛,但车主找桩难、政策支持力度弱、充电桩企业盈利难等老问题一直伴随着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产业的发展。“体验差、互联互通不足,是车主们多年来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永东指出,“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能否保证安全可靠充电也是业内人士一直担心的问题。”他进一步表示,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较为复杂,导致车型和桩型的产业化成本偏高。“从现在的技术方案来看,我们的技术路线还不够成熟,这些技术方案是基于当初工程设计的需要,并没有按照产业化顶层发展的需要建立。”
近年来,业内人士一直致力于攻克这些“老难题”,“十四五”的到来又给电动汽车充电行业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许艳华认为,这些新的挑战包括需求升级,构建车-桩-网协同创新体系、高效便捷充换电服务网络,与能源网络深度融合等。“新课题是因为有新需求和新发展机遇,可能会有跟能源网的深度融合、更加智慧的充电设施网络等。”
实现智能充电需全社会参与
“新基建”的提出成为充电桩产业加速发展的“催化剂”。“新时期对充电桩制造企业和运营企业都有更高要求。”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理事长董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充电桩制造企业要想达到智能化,对充电过程要有准确的计算和测量手段;充电运营企业要支持新能源汽车用户“能充电能放电,能买电能卖电”。
同时,董扬坦言,要实现上述目标,单靠充电桩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不是举办一次大会、提出一个概念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过程。”
董扬进一步表示,当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电网而言是一次很大考验。“目前电网有供电平衡和品质两大问题,这些都需要智能电网才能解决。”董扬表示,由于我国电网建设较晚,所以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在电网建设初期并没有考虑到电网的智能应用。“能够‘放出去’,能够‘收回来’,还要保证电网运输中电力的品质,要把这些都做好是有一定难度的。”
多项利好政策落地状况欠佳
明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充电基础设施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发展成为近期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对此,董扬告诉记者,相关政策的落实是“十四五”期间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产业发展的核心。
“要做到‘应建必建’。”董扬强调,虽然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多项充电基础设施利好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落地状况欠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安装充电桩的居民小区、工作场所到底有没有安装到位?这些充电桩的应用情况如何?互联互通、结算等新问题有没有好办法解决?”
此外,充电桩的消防、用电安全、管理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董扬指出,要逐步解决电动汽车充电在高电压、强电流、长时间、室外无人看管等情况下的安全运行问题。“在充电设施的制造、技术、应用、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余地。”
据统计,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将达6420万辆,如果按照车桩比1:1估算,从2021年到2030年,需要新建充电桩约6300 万个,预计将形成万亿元级别的市场规模。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新建充电桩,许艳华呼吁政府要加大奖补力度。“央补至少要提高到20%,地方要1:2配套。”同时她表示,目前的充电设施奖补范围很小,只涉及建桩,“在充电设施建设中占比很大的电力增容和电力接入宽带成本等也应囊括在奖补范围内。”她强调。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