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国宣布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也是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加速转型的极好机遇,可以倒逼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和政策创新,向市场主体传递清晰信号,引导未来的资金技术投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领域。”近日在谈及“碳中和”带来的机遇时,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这样说。
解振华称,联合国有关机构测算,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全球预计需要投资90多万亿美元,可能增加上千万甚至上亿个有尊严的就业岗位。“其中,中国的市场投资、消费、就业、产业发展的潜力可想而知。”
“低碳发展不是影响经济,
而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实现双赢”
事实上,自2013年碳市场陆续开市以来,北京、上海等7个试点已形成各自的碳交易体系,并积极探索碳期货等金融业务。截至今年8月底,7个试点累计成交量4.06亿吨、成交额约92.8亿元。此外,全国还备案了9家自愿减排交易机构,累计成交额超过20亿元,市场活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对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试点到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真实的碳价提供了条件。该价格信号也将倒逼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发展,引导资金从高碳向低碳行业倾斜。“市场资金流动方向的转变,为低碳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激励,改变成本结构与外部融资环境,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大投资提供更高可能性。”
“2005到2019年,中国GDP增长约4倍,同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从7.4%提高到15.3%,相当于减少5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初步脱钩。”解振华也肯定了碳减排所产生的多重效应。“实践证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是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培育带动新的产业和市场,实现协同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进一步指出,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预计可创造2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带动6500万个新增低碳就业岗位。“低碳发展不是影响经济,而是将助推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与环境实现双赢。”
“零碳”成价值投资新方向
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在哪儿?据中国投资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联合预测,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及数字化等热门领域在内,2050年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20-2050年,上述七大领域还将撬动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约70万亿元。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表示,碳中和愿景推动“零碳”成为价值投资的新风向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化石能源行业正面临日益增长的资产搁浅风险,重新思考投资组合及优先顺序,甚至撤离化石能源相关领域。取而代之的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零碳产业加速发展。
“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不断提高,为绿色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零碳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跨越技术及商业成熟度在小周期内的不确定性,更愿意在大方向、大周期内寻找新价值。这些投资还将直接或间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量的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的跨区输电通道、数千万量级的5G基站、加氢站及电动汽车充电站等。”李婷称。
七大领域也将催生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比如,我国拥有全球72%的太阳能组件、69%的锂离子电池、45%的风机生产能力,还有许多对新能源发展至关重要的矿物金属提炼产业。这些优势叠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多元的市场层次,将有效支撑新一代低碳能源技术的创新,成熟及融合部署。”解振华称。
李婷举例称,氢能是碳减排的突破口之一,但目前,产业整体处于早期增长阶段,相关应用技术也在萌芽期。“未来10年是氢能投资的关键期,应注重核心技术发展及应用示范,在完整生命周期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提供战略引领。”
“谨慎预估政策环境风险”
风险与机遇并存。“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气候投融资项目的定义和边界并不清晰。究竟哪些是、哪些不是,管理和评判标准相对滞后,行业监管也缺乏政策指南。此外,这类项目的特点是风险相对较高、投资回报较慢,实际推行并不容易。”一位金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投资者既要寻找机会,也要充分预估不确定性。
李婷认为,上述七大领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技术成熟度、市场预期及挑战也不一样。投资者要识别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关键任务,分析主要突破口、趋势走向和核心驱动。“发展初期,技术和产业受政策制约相对较大,投资者需谨慎预估政策环境风险。对于蓬勃发展的行业,更应警惕由于快速扩张而引发的低质量发展,未来可能面临的泡沫破裂。”
多位业内人士还提出,由于零碳产业具有资本价值大、技术以硬件为主、技术路线惯性大及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目前仍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用。“前期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政策行动,鼓励、引导产业政策,并通过建立行业标准等措施,指引产业的整体发展。到了发展中后期,市场是主要推动力,需要长期协调部署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优化、应用场景拓展和辅助服务设施。”李婷称。
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及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已于近期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按照目标,到2022年,启动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并初见成效;到2025年,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投资、金融、产业、能源和环境等领域政策协同高效推进,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规模明显增加。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