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全面正确地
发挥中国新能源的作用
文件导读:12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了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倡议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同时宣布了国家自主贡献的新的具体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其中直接涉及到我国能源今后中长期发展的边界条件以及结构性调整。
毫无疑问,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将进入更加积极的发展阶段,也应该最具科学理性的时期。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与传统火电不同,受天气影响,其出力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将会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也是客观的事实。系统的问题就需要系统的人能坐下来运用系统观念系统地商量,真正找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实事求是解决之道。
国网能源院作为能源智库,长期研究追踪新能源的发展态势,尤其重视新能源与电网的协调。精耕细作,持之以恒,相关成果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业界的高度认可。本期能源智库同期声栏目邀请到了国网能源院肖鑫利、叶小宁、刘文峰、朱瑞、姚力、薛美美等新能源研究领域的专家,共同思考全球气候治理新局面下的新能源发展课题,以更好地锚定目标任务,凝聚共识力量。
肖鑫利
安全与稳定是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基础与前提
“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使得新能源发展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愈加凸显。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期能源电力系统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现大国担当、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的关键必需。应充分论证新能源发展的经济性与合理性,既要考虑环境发展“红线”,也要避免突破能源供给“底线”。
首先,差异施策是基本原则。我国能源供需在地理上呈逆向分布特点,新能源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特点,避免“一刀切”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强调“稳”字总方针。火电灵活性改造、CCUS等已使火电退出非新能源发展的必须,而已经成为保障新能源顺利并网消纳、稳步推进能源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的不可或缺。因此,要结合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特点,挖掘传统电源潜力,在保障能源供给稳定基础上,推进清洁替代进程。再次,坚持“权责对等”。识别研判新能源大发展对能源电力系统产生的风险,明确权责界限,如应结合抽蓄功能定位,明确投资责任归属,实现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加快优势环节“走出去”。新冠疫情突发,引起国际油气市场巨幅震荡,但新能源仍逆势增长。应把握当前形势,依托新能源行业优势环节,推动资本、技术、设备等领域扩大国际合作。同时创新境外投资模式,加强技术服务等轻资产对外合作方式,降低境外投资风险。
叶小宁
大力发展新能源,顺应时代发展和能源转型需要
一是要加强新能源并网服务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新能源投资监测预警的相关规定,分省优化新能源时空布局,对新能源消纳困难的“三北”省区,提出新能源年度新增并网规模和布局建议,统筹新能源消纳和平稳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特高压通道作用。加快推进适应新能源开发的跨省区、省内输送通道建设,通过换流站安装调相机、推动风电场耐压改造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直流输送能力。三是强化新能源全网统一调度。完善适应高比例新能源运行的技术和管理体系,促进新能源消纳多级调度协同快速响应。四是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规模。积极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推进虚拟电厂交易试点,推动实施电力需求响应。
刘文峰
加快构建新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落实“减碳承诺”的关键举措之一,面对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多元主体参与市场诉求、国家新能源消纳目标等新形势,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应围绕如何保障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运行,构建促进新能源发展消纳的长效机制。因此,考虑新能源消纳重点问题,实现新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目标,需要从规划、政策、市场、监管四个方面综合发力。
一是规划机制方面,以实现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目标为指导,统筹建立各类灵活性资源、网源协调、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协调规划机制;二是政策机制方面,以促进新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完善包括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消纳保障机制、碳交易政策等在内的新能源政策体系;三是市场机制方面,推动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架构和电力市场体系,保障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四是监管考核机制方面,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为目标,建立完善适应新能源发展消纳的法律制度体系和监管框架。
朱瑞
“源网荷储”一体化助力能源电力低碳发展
能源电力的低碳发展面临经济和安全的双重制约,实现兼顾安全、经济、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能力。随着电力系统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电网安全和运行效率收到更大挑战。通过对电源侧及电网侧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的柔性控制可为系统提供无功支撑和频率调节,使电力调配手段更加多样,弥补高比例新能源系统惯性不足、稳定性下降的缺点,也可进一步弥补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造成的调峰调压资源不足,提升系统安全性。利用储能、可中断负荷等需求侧资源实现削峰填谷,在有限的输送容量下,利用储能资源和负荷资源减小其周期性的波动,根据新能源出力特点,调整负荷需求,增加低谷时段的新能源电量的消纳,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提升电源和电网资源的利用效率。
现有的储能资源和负荷侧资源市场参与动力仍然不足。在价值理念方面,将负荷和电源都看成是电力资源,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理念和共识还不够,储能和需求侧资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投资替代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被承认,“源网荷储”一体化不是传统的“源随荷动”,也不能完全线性地理解成“荷随源动”,应该是一种以电网调度控制安全为边界条件,以追求新能源出力最大化和系统效率最优的系统动态优化。在市场机制方面,现货市场仍然以发电侧单边交易为主,价格信号无法传导到用户侧,无法形成有效激励引导用户,不利于培育负荷资源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此外,现货市场和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之间存在产品重叠的问题,在面向“源网荷储”市场主体更多的、更多元的场景下,将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姚力
坚定发展新能源的信心,多方合作、多措并举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消纳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我国2030年新能源装机目标,为新能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确保新能源装机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从管理、技术、机制体制、理论研究等方面共同努力,保障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具体措施有:一是提升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加大跨区跨省输电通道建设力度,实现跨区域电源互补,提高配电网智能化和运行效率,提升对分布式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二是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提高间歇性新能源发电预测精度,优化协调多类型电源规划运行,通过缩短调度间隔等手段,提高间歇性新能源场站调控水平。三是修订技术标准,提升新能源涉网性能,升级新能源功率预测、自动发电/电压控制系统,充分挖掘新能源参与电网频率、电压调节的能力。四是加快建设适应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做好新能源政策与电力市场衔接,逐步推动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加快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建设,统筹省间省内市场,促进新能源消纳。五是拓展电能利用领域,加大电能替代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动新能源电能制氢发展。六是加强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理论及工程研究,重点突破“双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机理及分析方法等理论难点,加强机电-电磁混合仿真、故障防御体系等方面的工程研发。
薛美美
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对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与消纳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开发利用方面,我国新能源资源潜力较大,可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促进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我国水电、核电等受资源和站址条件等约束,开发规模有限。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资源潜力较大。未来电源将呈“风光领跑、多源协调”趋势,新能源迎来“倍增”式发展,电力低碳转型进程提速,度电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消纳配置方面,以下四项举措将有效促进清洁能源并网消纳。具体来看,一是提升电网大范围资源配置能力,完善主网架结构,建立健全跨区跨省调峰、备用模式,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消纳。二是打造分布式能源友好接入环境,全面提升配电网可观可控水平,打造现代化城乡配电网,支撑高渗透率分布式清洁能源接入。三是推动电力系统全环节数字化升级,打造源、网、荷、储灵活互动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增强电网资源汇聚和协调控制能力。四是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建立健全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机制,完善跨省跨区交易机制。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