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全国不少地区气温持续走低,尤其是北方一些地区气温更是创下多年冬季新低。由此,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大幅缩水、“电动车变电动爹”这一老生常谈再度引爆网络。以青岛为例,不久前“史诗级寒潮”来袭,气温动辄零下十几度,当地不少电动汽车大幅“掉电”,甚至直接“趴窝”。地处华东的青岛尚且如此,更北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对此,众多电动汽车用户吐槽连连,意向消费者则望而却步。
冬季“电动车变电动爹”话题,惊动了相关部委。据报道,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电动汽车低温使用问题研讨会,与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近30名代表进行交流讨论。
工信部的及时反应,值得点赞。解决冬季电动汽车使用难题,能提升新能源车主用车体验,事关众多车主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问题,同时,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事关我国能源结构升级、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利益。从本世纪初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起步,20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其中,仅去年前11个月销量就超过110.9万辆,约占新车销售总量5%。而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提高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在我国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火力发电占电力能源超70%)且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70%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无需赘言。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解决冬季电动汽车使用难题,不仅需要工信部的及时行动,更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一致、共同发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需要政府科学规划引导扶持,更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市场二者的关系,是解决好这一难题的关键。
综合来看,当前解决冬季电动汽车使用难题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电池技术本身的创新,包括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以增加续航里程,即继续从当前主流的电解液电池技术“榨取”更多能量密度;向更高量级能量密度的固体电池技术升级转型;大力发展能效更高的氢能源技术,探索氢能源与电池技术结合等等……还包括解决低温下电池充电、放电效率降低问题,降低“里程缩水率”。
二是提升充电便利性。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等。
上述探索,都绕不开政府与市场二者关系的处理,绕不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电池技术创新的主体,无疑是企业。这类创新,投入巨大且失败风险较高,一旦创新失败即会形成巨大的沉没成本,但如果成功则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更有产生环保、减排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因此离不开政府在税收、补贴、金融等方面的相互协调与政策扶持。
又如,居民区、高速公路以及商业地产等充电、换电服务体系建设,既涉及政府引导和社会资本投入,同样涉及包括工信、交通、建设、市政、电力电网、安全生产、消防等多个政府部门的互相联系、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正向合力、有效实现政策目标。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有效解决冬季电动汽车使用难题的关键。其中,市场主导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政策实践层面上,历史能给我们有益启迪。如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在早些年是对销售端直接进行现金补贴。客观说来,这种政策补贴方式,有效培养了消费者购买习惯,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期的起步和发展,总体上发挥了积极、正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补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部分车企不思进取、忽视研发乃至骗补的不良行为,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机制、背离了政策目标,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在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日益成熟、消费者购买行为日益理性的大背景下,今后的政府补贴在销售端应继续减少乃至退出的同时,逐步向企业生产、研发尤其是共性、基础研发等环节转移,补贴形式由直接的现金补贴,逐步向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技改贴息等转变。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发挥政府政策的正向作用,又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对市场机制的扭曲,从而产生最佳政策效果。
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40多年成功发展的最宝贵经验,也是今后中国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大方向。在解决冬季电动汽车使用难题这一战术问题的过程中,亦是如此。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