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未来的变量有很多,包括颗粒硅、大硅片和异质结等,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成熟落地,都会带来一个新时代,都会有王者的崛起和英雄落幕,离我们最近的产业变革机会,当属大硅片。
当今的硅片市场可以说是隆基、中环两家的天下。双雄争霸的局面下,182mm、210mm谁将主宰市场成为行业内争论不休的焦点。
回顾历史,2012年前存在100-156mm等多种形状、尺寸的硅片,行业标准不统一。2015年由五家厂家统一标准为156.75毫米(即M2硅片),M2硅片成为了行业主流标准,市占率达到85%。2019年6月,隆基推出166毫米硅片,将硅片尺寸推到当前产业链的冗余极限;2019年8月,中环推出210毫米的大硅片,将大尺寸推到了极致,实现了三个否定(否定现有产品、否定现有技术、否定现有自我)。不久,晶科能源在综合考虑光伏电池的安装、运输、组件功率和效率、上下游的协同性以后提出了182(M10)毫米的硅片,并得到了晶澳和隆基的积极响应。硅片大型化带来显著的单瓦成本降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210尺寸可能在未来数年都是光伏硅片的最大尺寸。
且不论谁终将执掌乾坤,大硅片趋势已成为业内共识。无论是“隆基派”主推的182mm,“中环派”力捧的210mm,大尺寸硅片不仅仅打开了LCOE成本下跳的通道,更是扣响了新一轮产能淘汰的发令枪。
笔者预测,中环股份将成为最大赢家,210mm将独占市场鳌头。
首先,中环股份已经把210的良品率做到和166相当(良率97%以上),210相对182已经从“性价比劣势”变为“性价比相当”;
其次,182规格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隆基、晶科、晶澳以垂直一体化模式推动产业发展,210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通过各环节的专业化,将最大程度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从各生产环节来看,210相对182的单炉拉棒产量提升15%以上,单台切片机产量提升5%以上,电池片设备投资下降20%,电池生产效率提升25%以上,电池生产成本降低0.02元/W,高密度封装提升组件效率0.5%;
对于地面电站,系统成本可降低约0.1元/w,LCOE 降低2-3%,210组件的系统支架使用量减少15%,基础桩使用量减少17%,线缆使用量减少11%,且在运输安装上更有优势,整体降本显著。
下游资本投向也再一次印证了这一趋势。
下游光伏组件龙头企业天合光能最近用“真金白银”站队:签下210大硅片的百亿元采购长期合同。这是尚在“襁褓”中的210大硅片首个行业巨大订单。
M10阵营的隆基、晶科和晶澳选择182尺寸的重要原因是因为避免存量资产的大幅减值,而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爱旭和通威等厂商历史包袱较小自然选择了更有前途的210方向。天合光能已经在浙江义乌、江苏宿迁、江苏盐城建设了三大210超级工厂,2020年底210组件产能将超过22GW,2021年210组件产能超过50GW;东方日升2021年拥有16GW的210组件产能、13GW的210电池产能;通威2010年四季度定增募集59.43亿元用于投资建设眉山二期(7.5GW)和金堂一期(7.5GW)等两个210大尺寸电池项目。下游的纷纷加码,已经说明了210势不可挡,2021年210组件产能将达到85GW。
从终端需求来看,中环股份目前的210硅片意向订单已经超过50GW,目前已经不是新产品推广问题,而且210产能能否续得上的问题,说明210产品的瓶颈在供给端,2021年必定是210硅片和组件爆发的一年。
210硅片的“新势力”也在2020年纷纷崛起,京运通和上机数控纷纷开始宣布自己要投产210硅片。按照规划产能来看,光伏硅片产能在2021年是严重供大于求的,跌价是在所难免的,但笔者认为2021年硅片价格会发生严重分化,210会供不应求,166及以下的尺寸硅片会大幅跌价,210硅片存在结构性的机会。
为什么不看好京运通和上机数控做大尺寸硅片?硅片环节精确的说是材料行业,并不是单纯的加工制造行业,门槛显著高于电池片和组件环节,所以才能长期保持双寡头的竞争格局和显著高于其他环节的毛利率。材料行业需要长期的工艺和经验积累,并不是购置设备就能把产品做好的。
在京运通、上机数控和中环之中,显然中环的硅片技术积淀最深厚,而且210产能可以突破40-50GW,产能规模可以碾压京运通和上机数控,而且从硅料的供应来看,2021年的全球硅料只能对应170GW的硅片,硅料肯定优先保证大厂的供应,所以从硅料的供应和210硅片的技术难度,笔者相对更看好中环股份。
2020年是中环股份特殊的一年,TCL集团通过混改成为了中环股份的实控人,中环股份内部开始发生了不一样变化。TCL的掌门人李东升是何许人也?想必大家还记得当初叱咤风云的电视机四巨头——TCL、康佳、长虹和创维,如今只有李东升带领的TCL转型成功,依然在中国家电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TCL的入主把中环股份最后的“国企镣铐”给解除了,2021年是中环股份爆发的元年。
中环股份已经开始工业4.0转型,未来3-5年人员数量会降低50%,其目前的人均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已经可以和隆基股份PK,只是之前的国企体制导致公司资本结构、融资手段不如隆基灵活,财务报表把中环实力掩盖了,对比一下隆基和中环的现金流量表,才发现中环的霸气外露。
中环在沈老大的带领下过去的每一次变革都精准踩对了节奏,包括金刚线切割产业化、多晶转单晶、硅片大型化、P型转N型、叠瓦组件、异质结和IBC电池技术等,中环的技术布局和产业视野是具备的,在TCL优秀的管理基因驱动下,中环的竞争力将被充分释放。
TCL在投资中环之前曾委派咨询机构入驻中环尽调,得出来的结论是中环的管理团队比TCL管理团队优秀;TCL入主以后没有更换一个高管,没有委派一个财务,充分体现了TCL对中环的信任及企业的规范运作。目前中环在在实行竞聘上岗和薪酬调整,不久的将来,将会进行股权激励,实现股东和管理层利益充分绑定。未来两年中环处在资本扩张周期,光伏硅片从2020年的50GW扩大到2021年的80GW,其中210超过50%,半导体8寸片从30万片/月到105万片/月,12寸片从2万片/月到60万片/月,按此推算,中环的终极市值应该是沪硅产业+隆基股份,对比如今的940亿市值显然低估。
中环未来的规划是做大硅片和组件环节,电池片配套对应硅片20%的产能,股权激励落地兴许是中环下一波升浪的起点。
毋庸置疑,硅片大尺寸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2021年将是光伏大硅片的元年。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