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我国储能产业仍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项目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3.4吉瓦;2020年新增投运容量2.7吉瓦,其中电化学储能新增投运容量首次突破吉瓦大关。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表示,2020年,基于产业内生动力和外部政策及碳中和目标等多重利好因素驱动,储能产业逆势增长,步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政策力促 各方加码布局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海生表示,2020年,国家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储能装机实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储能”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储能的多重价值得到各方认可,产业逐步呈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态势。
“2020年,安徽、湖北、青海等地均在探索储能等灵活调节资源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新机制,已有17个省份出台新能源配套储能及新能源场站一次调频的相关政策。”阳光电源副总裁兼光储事业部副总裁吴家貌表示,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储能发展需求正在日益扩张,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据了解,2020年以来,多地发布相关通知,要求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搭配一定比例的储能,同时有部分地区对用户侧储能项目给予一定补贴。比如,湖北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评价风电和评价光伏发电项目竞争配置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优先支持风储一体化”。
刘为表示,2020年,各区域和地方电力市场规则基本解决了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身份问题,初步扫除了其参与市场交易的阻力,明确了第三方主体和用户资源参与辅助服务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辅助服务成本逐步向用户传导的长效发展思路。
比如,国家能源局福建监管办公室印发《福建省电力调峰辅助服务交易规则(试行)(2020年修订版)》提出,在电储能参与调峰辅助服务方面,参与调峰交易的储能规模不小于10MW/40MWh。
在政策利好下,各方加码进军储能产业。刘为举例说,以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南都等为代表的传统储能技术及系统集成商继续加大储能领域的投资。同时,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储能企业投资,如高瓴资本以百亿元规模参与宁德时代定增。
新技术不断突破
成本持续下降
除了政策外,储能产业多项技术也取得突破。陈海生表示,技术上,无论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冷蓄热、飞轮等物理储能,还是锂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等化学储能,均不断取得突破。
刘为介绍说,如宁德时代利用全寿命周期阳极补锂技术,开发出满足超长寿命要求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进一步提升单体电池的容量;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采用可焊接多孔离子传导膜;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完成国际首台1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的集成测试等。
“技术突破带来储能系统成本持续下降。”刘为表示,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为例,在电池本体生产规模、制造工艺不断提升以及储能系统高度集成化发展驱动下,2012年以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成本下降75%左右,到2020年储能系统成本已降至1500元/千瓦时,基本达到储能系统经济性的拐点。
从顶层设计上统筹
加速商业化进程
作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支撑技术,储能在促进电力低碳转型进程中不可或缺,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占比越来越高的电力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储能产业仍面临着几大挑战,如盈利模式缺乏、标准不完善、系统集成不专业等。
“比如,目前储能政策缺少长效机制,收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储能系统如何做到高安全、低成本、智能化和模块化等。”吴家貌说,“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储能产业的发展,建设更为健全的运行机制与电力市场机制,通过政策调整打通储能多重应用,加速储能商业化进程。”
吴家貌进一步表示,要制定储能电价政策,逐步建立终端峰谷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探索储能容量电费机制;建立完善储能价值评价体系,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体现储能的多重价值;明确独立储能设施并网、接入方式,允许其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开展运营等。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储能技术及应用标准体系,制定发布储能系统级的设计、安装、并网性能评价标准;完善储能电站的并网规范标准要求,统一“新能源+储能”的电站设计要求;尽快完善储能电站的调度规范标准要求,为储能接入电网,更好地支撑电网系统打下基础。
陈海生也认为,需要持续改善国家和地方政策环境,构建从全局角度衡量储能价值的价格机制,积极落实储能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同时,要不断改善储能技术本身的性能和成本,继续完善储能产品的安全性和标准体系等。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