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博士在其著作《世界秩序》中说:“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当21世纪进入第3个十年,一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宏大命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醒目地摆在全世界面前——全球二氧化碳水平处于创纪录高位,如不作出改变,气温升幅在21世纪可能达到灾难性的3摄氏度以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
站在人类命运的关口,中国再次展现负责任大国的主动担当。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随后,“3060目标”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3月5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的指标。
能源消费是我国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能源领域减碳是实现“3060”目标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标提出以来,能源系统深刻认识自身在碳中和进程中的艰巨使命和重大机遇,第一时间投入了研究,以新目标为遵循,思考和设计未来能源发展路径。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指出,“3060”目标进一步指明了能源转型变革的战略方向,为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化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而不是软指标。
全国两会是能源系统与社会各界深入探讨“3060”目标实现路径的宝贵机会。在观点的碰撞中,在合力的凝聚中,一个由绿色能源驱动的美丽世界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是挑战更是机遇,是大任更应担当
在3月6日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放在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下去掂量。于能源系统而言,只有以大格局的站位和视野深刻认识“3060”目标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把握能源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才能让能源工作有力推进碳中和进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电力行业要在践行这一战略中担当主力军。”全国政协委员舒印彪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陈修言认为,“3060”目标不仅是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价值方向,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义深远重大。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考量,能源行业深刻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我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和全球气候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聚焦能源行业自身,“3060”目标蕴含着能源发展的重大机遇,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优势,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有利于推进我国能源技术加速创新突破,抢占世界能源技术制高点;有利于释放能源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正如章建华所指出,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化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而不是软指标。对照目标认真分析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形势,就会发现,这一硬约束也是硬挑战、硬任务。
舒印彪表示,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时间,而我国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我国当前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仍处于上升阶段,对统筹做好碳减排、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保障能源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能源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8%,是减排的关键领域,必须作出更大贡献。
能源系统的碳减排路径研究和实践已全面开启。国家能源局正着手研究制定能源领域碳达峰相关政策,将出台促进能源低碳智慧转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新型储能发展等配套政策。国家电网公司率先推出央企第一个碳中和方案。各发电集团纷纷公布了碳达峰时间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宣布到2023年实现在国内“碳达峰”,国家能源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都将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中国石化启动了战略路径研究,提出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中海油提出清洁低碳能源占比将提升至60%以上。
全国两会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顶层设计成为最为集中的共识。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议构建统筹协调的政策体系、规划体系和工作体系,由政府主导制订能源行业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明确能源发展的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
在供给侧统筹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
“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碳达峰进程中,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替代将使能源电力系统运行出现新的特性,系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六稳”“六保”的重要性,提出强化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能源行业代表委员共同指出,保障能源安全作为能源发展首要任务的定位没有变,能源转型必须以能源安全为前提。能源行业要统筹好绿色转型、能源保障、系统安全、系统成本之间的关系。
化石能源既要发挥好能源基础保障作用,又要加速推进清洁化开发利用——
在做好能源兜底保障方面,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宜林认为,从油气消费规模看,预计我国石油需求202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天然气需求在2040年进入峰值平台期,今后一段时间对石油特别是天然气的需求仍然强劲。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夯实基础保障能力。他特别强调气电是近中期弥补关键低碳零碳技术竞争力不足的重要选项,要充分挖掘天然气价值,加强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煤炭尽早达峰是能源消费碳达峰的重中之重,国家能源局已提出了应在煤矿绿色生产开采和智能化建设,加强煤炭洗选和分级分质利用,着力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探索推广煤炭领域碳捕捉封存和利用技术等措施。煤炭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焦云提出了实施碳氢产业大循环、助力煤基化工“碳中和”,大力发展煤制乙醇等建议。
清洁能源大发展既要实现高利用率,又要实现高可靠性——
这涉及在政策规划上优化开发布局,在技术手段上提升系统灵活调节能力、降低风光生产成本和利用成本,在市场机制上优化资源配置、体现辅助服务真实价值,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肖黎春建议,构建统筹协调的规划体系,发挥政策和市场导向作用,推动建立抽水蓄能电价疏导机制,出台需求侧响应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新能源消纳机制;加快建设全国范围的电力交易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健全违约问责和电量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升新能源消纳技术水平,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研究,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技术水平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武钢建议尽快出台与配额挂钩的绿证强制认购机制,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出台绿色用电的碳排放认定机制和核算办法,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碳排放指标尽快纳入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曾毓群建议将电化学储能作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建立市场机制,让储能既发挥价值,又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消费侧推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节能被认为是紧随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之后的世界第五大能源。在我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我们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树立节能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理念,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节能提效的潜力巨大,任务也十分艰巨。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在实现“3060”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能源局提出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的系列举措,将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推动能源高效配置合理使用;强化全社会节能,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和行业电能替代,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广泛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营造有利于节能的整体社会氛围。
社会用能方式的改变和绿色用能习惯的形成需要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技术手段、节能提效服务等各方面的共同加持。
在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林建议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有效促进碳减排。
全国人大代表尹兆林建议尽快分行业建立万元GDP碳排放量、万元利税碳排放量等碳排放水平衡量指标;尽快出台支持节能降碳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应用的一揽子政策,全方位提高全社会节能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研究并开征碳税,切实调动地方政府、企业节能降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国政协委员全生明建议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服务纳入碳交易市场,建立“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的减碳价值认定体系,进一步丰富新能源汽车消费激励手段,建立碳轨迹追踪机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权益共享的同时,也应责任共担。全国政协委员钟茂初建议从消费侧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分担机制,从强化消费者责任的角度探索倒逼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能源碳减排也为各相关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蓝海。来自吉利控股、长城汽车等汽车企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低碳化和电动化是交通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应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优质资源协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人大代表马化腾提出,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通过和产业互联网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中国应大势而变、应大任而为的品格特质渊源有自。在“3060”的宏大愿景和进程中,能源行业必将应时而使、主动作为,融入人类发展命题的中国答案。
作者:刘泊静 王怡 朱怡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