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正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海平面上升、雪崩、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必由之路。作为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与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碳达峰”“碳中和”讨论热度持续升温。
所谓“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兑现国际承诺,体现国家责任与担当,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目前光伏、风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记者调查了解到,虽然我国光伏、风电装机规模已令世界瞩目,但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介绍:“中国现有技术可开发的风光资源储备总计超过57亿千瓦,而已开发量刚超过4亿千瓦,已开发量不足十分之一。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而当年风光发电总量仅为约0.72万亿千瓦时,占比不足10%。绿电发展前景广阔。”
新能源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性,很多人担心,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会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事实上,这种担忧是不必的。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传统的能源结构已威胁我国能源安全,亟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我国是典型的“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说:“201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72.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42.1%,煤炭进口量也占到全球煤炭进口总量的21%。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削弱了我国的能源安全。”
与高度依赖进口的油气资源相比,我国的光伏、风电产业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光伏产业,已形成世界领先的完整产业链,光伏组件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刘汉元说:“当前,光伏发电已基本实现平价上网,因此发电成本实际已降到了10美元左右每桶原油的价格,且发电全过程零污染、零排放。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
很显然,无论从实现“碳中和”的角度还是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都是未来的必然选择,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一莉说:“从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到2060年碳中和的愿景,明确了我国构建的是一个绿色、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未来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们的主要能源,将撬动70万亿元的绿色产业市场,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