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曹志安:加大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

   2021-03-12 中国电力新闻网11661
核心提示:加大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志安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王怡 支
加大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志安

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 王怡 支彤

从2017年的“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到2021年“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今年,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5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湾区发展,电力先行,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能源支撑,成为能源电力领域代表委员的关注重点。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志安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他表示,统筹利用全国资源、加强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是支撑可再生能源加速规模化发展和高比例灵活消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统筹利用全国资源,制定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长期规划

中国电力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加强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曹志安:从历史和实践看,实施西电东送国家战略,加大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有力促进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目前,我国西电东送已经形成北、中、南三大通道的送电格局,总规模达2.6亿千瓦,年送电量超1.2万亿千瓦时。

以西电东送南通道为例,“十三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陆续建成金中、鲁西背靠背、滇西北、乌东德直流等西电东送重大工程,充分发挥跨省区输电通道送电潜力,5年累计送电量达到1.07万亿千瓦时,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超过80%,相当于节约东部地区标煤消耗2.7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1亿吨。至2020年底,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55.6%和53.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和需求呈明显的逆向分布特征。东北、华北、西北等“三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而负荷中心东南、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自身清洁能源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深化西电东送、扩大北电南送,推动“三北”、西南资源富集区域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外送,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

中国电力报:您认为应当怎样进一步加大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曹志安:我建议,坚持西电东送国家战略不动摇,加大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实现可再生能源更大范围的跨时空平衡、破解消纳难题,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具体而言,建议制定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长期规划,坚持全国一盘棋,实现跨省区生产力布局、能源供需、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协议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两只手”作用,完善“中长期协议+市场”的跨省电力交易模式,加快跨省区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跨省区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

此外,由于南方区域能源整体自给率低,建议统筹规划区外清洁电力送入南方区域,深化西电东送,加大云贵新能源开发,巩固能源基地作用,加快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并送电南方电网,保障南方区域西电东送可持续发展;拓展北电南送,积极研究规划北方清洁能源基地送电南方电网区域,与以水电为主的西电东送形成互补,有效改善南方区域跨省区送电的持续性、稳定性。

打造发展新模式,大力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效能

中国电力报:全国两会期间,您提出大力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效能的提案,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曹志安:以南方电网为例,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南方电网负荷峰谷差和新能源发电装机持续增长。预计到“十四五”末,南方电网最高负荷峰谷差将超1亿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接近2.7亿千瓦,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出了极大挑战。

大力推进电力需求侧响应效能提升,能够有效缩小电力负荷峰谷差,促进清洁能源足额消纳,缓解电力投资建设压力,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对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意义重大。

中国电力报:对于如何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效能,您有哪些建议?

曹志安:一是加强需求侧响应顶层设计。在能源电力“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需求响应的发展要求以及实施路径,将需求响应资源统筹纳入电力调度运行,提高电网调节的灵活性,为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完善需求侧响应激励机制。建议全力推动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快电力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步伐,强化需求响应与电力市场建设有效衔接,为实施需求响应提供必要前提。进一步完善需求侧响应激励机制,设立需求侧管理专项资金,加大激励力度,调动用户参与积极性,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需求侧响应长效激励机制,推动需求侧响应从临时性、紧急性措施逐渐转变为常态化、市场化手段,促进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挖掘需求侧响应资源价值。扩大需求侧响应资源范围,深入挖掘弹性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和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等灵活调节资源,替代发电侧深度调峰等传统调节手段,有效降低调节成本,改善调节效果。

四是推动需求侧响应技术发展。大力发展自动响应等需求侧响应关键技术,加快制订完善需求侧响应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支持需求侧响应项目大规模部署实施。探索“互联网+”智能用电技术模式和组织模式,推进需求侧响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1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